调查结果显示:
在每年到药店买药的居民中,有16.5%的人表示曾遇到过买不到自己想买药品的情况,相当于每6个到药店的消费者中就有一个。
在每年有过到药店买不到自己想买药品经历的居民中,50.8%的人碰到过1次这种情况,碰到2次类似情况的人占35.6%,3次及以上的人占13.6%,平均每人碰上过1.7次“药品短缺”。
对如何解决自己碰到的“药品短缺”问题,京城居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措施:首先,47.6%曾经有过如此经历的人都采取“到其他药店”买自己想买药品的办法,这是最常见的解决之道;其次,在药店没有消费者指名购买的药品情况下,店员一般会向顾客推荐其他药品,调查中,有22.2%的人选择“按药店店员意见换了一种药”;第三,对于一些购买常备常用,但不是急用药品的消费者,如果药店没有自己想要的药品,就干脆“不要了”,这部分人占19%。此外,还有少数人会选择到医院去购买自己想买的药品,或者由药店做记录,有药时再买。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医院以外的消费者接触药品的主要途径,药店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同时,越来越多的药品生产厂家也开始重视与药店建立密切的关系,以使药品顺利地在药店上架销售。尤其对于新上市的产品来说,初期药品的铺货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各种营销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最终体现在销售上。比如修正药业的斯达舒在上市初期,除了连续两年坚持在广告上大量投入外,同时也在药店渠道上下足了功夫。研究表明,到2003年一季度,斯达舒在重点城市的铺货率都达到九成以上,超过七成以上的药店都接受过修正斯达舒销售代表的拜访。当然,这种努力的回报直接体现在斯达舒的销售额上,其排名从2001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03年的第二位,市场份额增长了1.8倍,上升至占胃药市场的12.3%。由此可见,药品生产厂家与药店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高铺货比例对于获得可观销售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有些居民反映到药店买不到自己想买的药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发生这种情况时药店与消费者又是如何解决的呢?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医药报社委托专业医药市场研究机构——北京博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策咨询),首先在北京市区范围内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次现场调查的时间是3月31日至4月5日,调查对象和方法为:在北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和石景山八个城区内,根据各区居民规模、以往入户调查掌握的居民家庭电话局号分布进行样本分配,共抽取610名15岁以上的药品购买者,进行计算机辅助的电话问卷访问(CATI)。最后,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加权汇总计算。
每年近1/6的消费者在药店买不到想买的药品
目前,随着自我药疗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到药店购药前一般都已经有较为明确的品牌倾向性,指名购买某种药品的现象在药品零售中,尤其是在家庭常用、常备药零售中十分常见。但是,对药店来说,没有哪家药店能够同时备齐所有的药品,所以,消费者有时难免会碰上买不到自己想买的品牌药品的情况。这种情况在较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引起多少人注意,但是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来分析,我们发现,“买不到想买的药”在居民到药店购药过程中还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在每年到药店买药的居民中,有16.5%的人表示他们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相当于每6个到药店的消费者中就有一个(见图1)。
进一步分析得知,造成顾客不能顺利购得他们想买药品的原因,除了药店不能备齐所有的药品外,据业内人士透露,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是生产企业方面,由于某些药品生产成本上升,而价格却在下降,因而不愿意生产这些利薄,甚至可能赔本的药品,或者这些药品通过换剂型、换包装,以更高价格的“新”药面孔上市,但消费者却对此一无所知;二是近两年零售药店之间的竞争加剧,毛利不断下降,部分药店迫于经营压力,不愿销售这些价低利薄,甚至没有盈利的常用药品,而是想方设法利用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销售价格高、利润丰厚的所谓新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些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店在“主观故意”制造某些药品的短缺。
平均每人遇到过1.7次“药品短缺”
在每年有过到药店买不到自己想买药品经历的居民中,50.8%的人碰到过1次这种情况,碰到2次类似情况的人占35.6%,3次及以上的人占13.6%,平均每人碰上过1.7次“药品短缺”(见图2、表1)。
表1:居民遇到“药品短缺”的次数分布
次数 | 比例 |
1 | 50.8% |
2 | 35.6% |
3 | 6.8% |
4 | 1.7% |
5 | 1.7% |
6 | 1.7% |
7 | 1.7% |
合计 | 100% |
47.6%的居民遇到“药品短缺”时“移情别恋”
对如何解决自己碰到的“药品短缺”问题,京城居民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措施:首先,47.6%曾经有过如此经历的人都采取“到其他的药店”买自己想买药品的办法,这是最常见的解决之道;其次,在药店没有消费者指名购买的药品情况下,店员一般会向顾客推荐其他药品,调查中,有22.2%的人选择“按药店店员意见换了一种药”;第三,对于一些购买常备常用,但不是急用药品的消费者,如果药店没有自己想要的药品,就干脆“不要了”,这部分人占19%。此外,还有少数人会选择到医院去购买自己想买的药品,或者由药店做记录,有药时再买(见表2)。
表2:“药品短缺”的解决措施
解决的办法 | 比例 |
到别的药店去买到了 | 47.6% |
按药店店员意见换了一种药 | 22.2% |
就不要了 | 19% |
到医院去买到了 | 4.8% |
药店作了记录,有药了通知我来取 | 3.2% |
药店作了记录,有药后送到我们家 | 1.6% |
根据这一调查结果,博策咨询建议,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零售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重视解决药品短缺的问题,这样才能把消费者的需求化成自己的实际销售。对药品生产企业而言,要与所铺货药店保持沟通,对药品的购买量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对药品零售企业来说,第一,要调查清楚自己商圈内人群的患病和用药状况,备齐常用药品;第二,为商圈内一些有特殊用药需求的病人建立药历,了解这些特殊药品的购买频次和数量;第三,要利用现代手段通过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
(本调查由本报委托北京博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进行,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图1:京城居民遇到药店药品短缺的比例
图2:居民遇到"药品短缺"次数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