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政策已经成为药品生产企业关注的焦点

时间
2005-09-05

行业政策越来越受企业重视。8月25日,在南京第四十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营销渠道沙龙上,第一个演讲的嘉宾并不是医药营销专家,而是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组长李磊,他演讲的题目是“现行行业政策对医药产业的影响”。

未来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最受关注的话题。李磊认为,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得出了“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的结论后,相关部门对于未来的医疗体制改革方向可能还不十分明晰,他列举的卫生部领导近期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卫生事业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但有三条基本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能变,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可是在这段话中,引入市场机制和医疗卫生机构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这两个同时出现的论点之间,本身就有一些矛盾。

终日“奋战”在市场一线的药品代理商,对于中国未来的医疗体制改革方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一位代理商告诉记者,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于未来医疗改革建立一体化医卫体制的建议来分析,社区医院可能成为未来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因此,未雨绸缪,药品营销的重点应该从现在的三级甲等医院逐步过渡到社区医院。

药品价格是另一个关注的热点。李磊提供的数据显示,政府有关部门连续8年降价15次,平均降幅达3%,降掉了医药行业300亿元的利润,但是,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中的低收入者,却依然“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究其原因,是因为医药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大量欠债,使得国家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医院、医生谁来养的问题,无奈中国医药市场最强势的埋单者——政府,只能利用降价的手段来逐步解决或者转化老百姓“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社会矛盾。这样一来,制药行业被“殃及”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数据显示,2003年亏损的医药企业有798户,亏损面达18.4%;2004年,亏损企业达到1136户,比例达26.6%;而今年上半年,这两个数字已经分别达到了1597户和39.7%。药品价格、制药行业发展以及社会保障能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如何解决?医药行业人士莫不给予极大关注。

在制药企业GMP改造完成后,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李磊认为,从政策上开放委托加工可能是一个有效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办法。一位生产企业的人士也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政府能够放开委托加工,让企业有可能接到更多的生产订单。除了接受生产企业的委托请求外,还可能接到科研单位等机构的委托加工。由于科研单位的产品技术含量高,不仅能促使加工企业改进生产线的设计,还能提高企业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委托方,甚至是流通企业或终端药店自主品牌的生产订单。从政策上开放委托加工,可以一举多得。

中国药品代理商大联盟主任王占英告诉记者,除了医改、价格和委托加工外,医疗保险、药品招标、专利保护和行业纠风等相关政策,都是医药工商企业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