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的脚步声还不清晰
一年前,当中国的药品批发领域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出现的时候,业内和媒体一片惊呼:狼来了。一年后,当医药分销领域真正全面对外放开的最后期限来临的时候,人们发现,并没有出现早先想象中外资蜂拥而入的景象,尤其是在药品批发环节,甚至还没有第二家外资浮出水面。
而这种情形在永裕新兴总经理冯伟力看来似乎早在预料之中,他对记者说,中国医药分销领域全面放开与外资真正进入实际是两回事。从外资企业的角度来说,需要有一个对市场进行调研考察的过程,还需要有一段等待中国政府部门审批的时间。而从中国市场来考虑,估计也不是什么样的外资企业都能通过审批进入的。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则认为,外资进入的快慢并不在于12月11日这个时间表,“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开放人家就呼啦涌进来了。恰恰相反,现在不是外资急于进来,而是我们的企业在拼命地找外商来合作。”
事实上,不少业内人士此前也曾指出,由于很多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仍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并不急于进入,所以,12月11日不会成为中国医药分销业的“劫数”。麦肯锡北京分公司经理吴亦兵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国外很多药品分销企业对中国药品市场的态度是“暂观其变,蓄势待发”。
外资企业的谨慎态度中有对市场考察一贯的慎重,但更多的恐怕是对进入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担忧。政策环境尤其是制约中国医药行业整体发展的医药分业难问题,是外资进入中国药品分销业的一大障碍。
北京丰科城医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牛正乾说,中国的药品经营企业有自己长期形成的一套客户网络,有自己的客户资源,这些客户群一般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经营习惯、进货方式、联系方式。而且,我国药品批发企业目前的状况是太多太滥,恶性竞争严重,国有企业还占有一定的政策优势,竞争环境不够公平。另一方面,整体看来中国医药分销市场庞大,但事实上非常分散,直接导致了企业成本上升;而医药商业所需的配套设施建设,如交通、电信、网络等基础建设的不健全更是影响着医药物流企业的发展。医药商业领域存在的流通环节复杂、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及资金拖欠等诸多问题同样是外资不敢轻易进入的重要原因。
牛正乾说,在国外,几十家甚至几家医药批发企业就承担了全国的药品供应。我国目前的医药物流企业多达12,600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达6030家,竞争异常激烈且不规范,亏损企业不在少数。不可否认,外资进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而目前中国医药分销市场的现状,很难令本就不够活跃的医药商业资本产生进入的兴趣。
同样,永裕新兴医药公司在运行之初也有种种顾虑。现在看来,经过一年的运行,冯伟力的顾虑早已烟消云散,“其实在中国做生意比我们当初预想的要好得多。”他告诉记者,永裕新兴目前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甚至比预期更好。公司体制改革、员工培训等工作已经完成,经营指标该升的如销售数量、金额等在上升,该降的如成本、费用等也在降。他坦率地说,公司在发展中也面临国内药品经营企业普遍面临的压力,如招标采购、药品降价等带来的毛利率低问题,而外方瑞士裕利集团所具有的流通费用低的优势,目前在永裕新兴也尚未显现。“我们在努力,我们想做好,想成为这个行业一个很好的伙伴,为中国药品批发业的发展做一份贡献。”冯伟力的语气中显然对今后满怀信心。
较量已经开始
虽然,外资进入中国药品批发领域的脚步声尚不清晰,但市场的诱惑还是巨大的。今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医药批发商联合会第15届全体会议再次印证——中国市场的巨大机会吸引了全球医药批发商的注意力。IMS(全球最大的药品信息公司)健康系统大中华区副总裁张叶宏直言不讳地在大会发言中指出,中国市场的巨大机会吸引了全球医药批发商的注意力,“所有人都在制定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IMS报告亦指出,今后全球药品批发商之间的兼并重组还会持续下去,而且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焦点将集中在欧洲和亚太地区。
而中国药品分销领域的全面开放无疑也将加速全球药品批发商的兼并重组和国际化趋势向中国市场的渗透。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连锁药店分会会长王锦霞说,日本和欧洲的药品批发企业对中国市场特别感兴趣,有几家德国药品批发企业曾来中国调研,考察过北京医药股份、九州通、金象大药房等企业,而日本也有企业正在跟中国的企业洽谈合作。由于对中国市场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外资进入中国药品分销领域需要找一个比较好的中方合作伙伴。王锦霞认为,那些规模相对大一些、在某个区域处于龙头地位的企业,有可能成为外资的选择目标。她说,外资更青睐民营企业,因为国外的药品批发商大都是私营的。而那些管理层次特别复杂、合作事项需要层层报批的企业估计不会受欢迎。
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医药批发企业,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对医药分销领域的全面放开显得相当得平静,公司总调度室主任、高级经济师沈世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外资不会在12月11号一块涌进来,市场调研、考察,这些工作他们会很细致地去做。我们现在只是想怎么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只有自己做好了,将来才有可能寻求更好的自我发展或是合作。”而事实上,北京医药股份的“对外合作”早就先行一步,2002年,公司就与西门子德马泰克集团合作建成了现代医药物流配送中心。
其实,在看似平静的市场背后,竞争已经暗暗开始。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永裕新兴与国内经营进口产品的几大医药公司已经进行了几个回合的角力,竞争缘于进口产品代理权的争夺。裕利方面拥有很多跨国公司产品在亚太地区的代理权,但在中国内地,这些产品早已拥有固定的代理商,并且这些代理商早已与相应的跨国公司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位人士透露,国内企业因拥有网络、客户关系等地利、人和,在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而冯伟力也承认,成立仅仅一年的永裕新兴在与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企业竞争中各有输赢。但他表示,“希望能把国外的业务关系在中国执行”,而且他认为,随着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竞争环境日趋公平,市场终端对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也将是服务好价格优,而目前起到重要作用的客情关系(与客户的私交)将退居二线。
由此看来,国内企业与外资角力的精彩戏份还在后头。
后发力不可低估
也许因为竞争还没有表面化,国内几家企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致表示目前与永裕新兴没有碰撞。对此,中国医药对外贸易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王坤说,国内药品批发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经营模式不同,业务主体结构也不一样,比如,我们公司与永裕新兴相比,虽然都以经营进口产品为主,但我们的业务分为全国性的产品调拨和市场营销两部分,其中更多的是产品的调拨,也就是物流配送业务。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网络资源,有稳定的客户。王坤告诉记者,其实公司与永裕新兴也有过一些业务往来,公司的有些老客户(医院)需要的进口产品不在外贸公司所代理的产品范围内,外贸公司就从永裕新兴去拿货——从这点来说,国内经销商与外资经销商实际是一种合作关系。
朱长浩认为,外资进入中国医药分销市场是渐进的,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比如永裕新兴,虽然裕利方面在其他国家的优势目前在中国还没有明显显现,但其潜力不可小觑。
牛正乾则把外资进入后的市场变化比喻为温水煮青蛙,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外资进入,但市场是处于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中,他提醒企业要早做打算,等到水温变烫时青蛙就跳不起来了。
其实,与外资企业同台竞技的过程,也是国内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据了解,原来国内药品批发企业大多不为生产企业提供产品流向信息,现在已有企业在与永裕新兴的竞争中学会了这一点,开始提供这方面的服务——这就是进步。换个角度来看,外资的进入也是促使国内企业优胜劣汰的有效途径。国内医药商业领域长期处于国家政策的保护之下,其他经济成分很少介入,因此医药商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淡薄,经验很少。而国外医药商业企业在经营理念、经营思想、经营模式、经营手段、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方面,都优于我国医药商业企业。所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外资的进入将会带来先进的管理模式,带来中国医药流通领域的革命,能够有效医治医药流通中的痼疾。
对此,冯伟力认为,中国药品分销领域放开将给国内药品经营企业带来的影响和作用,可能会类似于15~20年前中国制药工业领域的发展,制药工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对产业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使人们在用药选择方面达到了基本与国际同步。
可以肯定的是,全面开放药品分销领域,外资的逐渐进入定会给中国医药商业的生存环境带来全新的空气,也必将逐步改变中国药品流通企业的竞争格局和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