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大战谁主沉浮两“华”之争近期将见分晓

时间
2003-09-26

从今年5月至8月,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便从11美元/十亿跌到5.5美元/十亿,其跌速之快尤如雪崩直泻,不可阻挡。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青霉素价格大跌,主要是华北制药与华星药厂相争之故。

“药老大”抢先降价

华北制药历来是中国医药界的龙头,也是年过半百的大型国企,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该企业把青霉素规模做到了世界第一,年产青霉素8000吨,超过了荷兰GIST的产量。然而最近有消息透露,“华药”要改变原来的发展战略,不再做中国青霉素的老大,该企业表示,“每次青霉素大战,‘华药’必遭受重大损失,拖累了‘华药’的发展,‘华药’今后不再做青霉素龙头”,暗示着“华药”的产品结构要进行调整。可是谈何容易,要想寻找与青霉素这样销售额巨大的战略品种,抗生素中几乎没有,找其他品种代替青霉素,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8000吨青霉素工业盐、包括青霉素在内的各种粉针制剂超过20亿支、青霉素类销售额占总销售额近70%,上万人以此为食,看来,“华药人”还得为青霉素继续苦战。

过去每次青霉素大战时,“华药”总是有大将风度,忍耐至最后,直到仓库积压,产品无处可放时,才下决心使出大跌价的刹手锏来消灭对手,平息“战乱”,然后又去扩大自己的青霉素产能。然而这一次却很奇怪,最先出手降价的却是“华药”,而且价格一降再降,似乎无法止住,这是什么缘故?原来,“华药”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河南新乡华星药厂。

培育出竞争对手

华星药厂位于河南新乡七里营,是史来贺亲手创办的村办企业,现由其子史世领接班。20世纪90年代初,“华药”帮助“华星”上马青霉素项目,“华星”向“华药”购买了青霉素菌种和技术,并接受了“华药”的技术培训。没想到10年后,“华药”为自己培育出了一个竞争对手。

在这10年中,“华星”在众多青霉素生产企业中崛起,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体制??村办企业。华星药厂属刘庄村委会管理,该村集体所有土地就是华星药厂的土地。因为是村办企业,其劳动力成本低廉,除每月生活费外,工人是年终结算总收入;因为是村办企业,没有国企的包袱以及改革的成本。这一切都使“华星”的青霉素生产成本远低于“华药”。尽管师傅的生产技术水平远远高于徒弟,但徒弟毕竟年轻,身强力壮,所以此番师徒交锋,年过半百的师傅也不敢掉以轻心。

市场格局将改变

史世领大学毕业回乡接其父的班,已是抗生素生产管理的一把好手。近年来,他不但利用乡村的优势建立了自己的热电厂,而且实施规模经济,将青霉素生产一扩再扩,到2002年底已达到了5000吨规模,仅居“华药”之后,成为国内第二。2003年“华星”继续扩产,再上36个120吨大罐,发酵容积将达8000多立方米,年产能力达到万吨,超过“华药”,居世界第一位,其气势咄咄逼人。

在市场竞争中,“华星”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使“华药”感受到生存的压力。怪不得业内已盛传,“四大龙”(华药、石药、哈药、鲁抗)要被后起的“华星”、“张药(张家口制药)”等吃掉。

对于这场青霉素大战的结局,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的抗生素行业会进行重新分工,进行资源整合。此次青霉素大战会逼迫成本高的企业推进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对“四大龙”来说,不妨做一回“第二世界”,发展下游半合成抗生素药品,向“第三世界”的“华星”、“张药”等购买基础原料药、中间体。华北制药的半合成抗生素已羽翼丰满,6-APA、7-ADCA及相关下游品种产量已成规模,市场占有率亦名列前茅;华星制药现在仍只有青霉素的初级产品,其青霉素工业盐正好作为其他半合成抗生素原料药厂的生产原料。而此次青霉素工业盐的降价也促使了半合成抗生素的降价,从而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也加大了半合成抗生素的用量。从这一角度看,市场竞争、价格大战也并非坏事。

与现代战争一样,科技越发达、出手越快,战争结束时间亦会越快。权威人士估计,此次青霉素大战会在4个月内见分晓,但要重塑抗生素生产格局,却非一朝一夕之事,可能需要2~3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