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一声“不”,竟引发了中国青霉素工业盐产业的全面危机。近一个月来,中国青霉素工业盐产业已跌至冰点,全国生产青霉素工业盐的车间大部分处于停产待工状态。
是谁,又是什么导致中国青霉素工业盐产业遭此重创?
外贸:印度路径几乎被全部卡断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称医保商会)西药部主任乔海利心情沉重。他说,由于7月下旬印度暂停进口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我们的出口之路几乎被全部卡断。
青霉素工业盐是生产青霉素的重要原料,作为全球最大的供应国,产自中国的青霉素工业盐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为60%,年销售额约为1.6亿美元。中国向印度出口的青霉素工业盐占向全球出口总额的比重2002年为77%、2003年为71%。因此,印度暂停进口,对中国影响巨大。
2004年7月22日和29日,印度政府分两次传达了对青霉素工业盐的进口禁令,矛头直指中国的青霉素原料药厂家。据乔海利介绍,印度限制青霉素工业盐进口的核心内容有二,一是暂停一个月的进口许可证审批;二是“从第一笔进口货物清关起算,必须在3个月之内出口”。针对的产品则从青霉素工业盐扩大到青霉素及6-APA。乔海利解释说,由以往的6个月缩短为3个月,印度政府这招旨在削减印度抗生素企业的库存量,进而削减青霉素工业盐的进口量。
“如果各家企业都能严格执行已达成的行业自律协议,本可以避免这场灭门之灾。”乔海利的语气沉重、愤懑且无奈。在医保商会的撮合下,行业九巨头曾于2003年9月达成了“限产保价”的行业自律协议,但因个别企业只顾私利拒不执行而宣告流产。
据悉,在实施进口禁令一个月后,印度还将进一步出台限制措施。“无论出台何种限制措施,都是对青霉素工业盐大量涌入印度的限制,因此,个别企业盲目依靠低价优势扩大销售的策略必须改变。”乔海利告诫。
企业:门前冷落鞍马稀
河南新乡,刘庄,河南新乡华星制药厂(下称河南华星)门可罗雀。而往日,在厂门口排队送货的车队通常长达数百米。河南华星生产的青霉素工业盐80%以上销往印度。其供销处处长李良才说,现在厂里绝大多数机器处于停产大修状态。“乘天热,检修一下机器。”李良才解释道。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检修只是借口,出口受限才是停产的真实原因。
2003年,青霉素工业盐的产业格局已由原先的四大家族扩展到10家并举。一级梯队由河南华星、华北制药和石家庄制药集团中润制药(下称石药中润)组成,他们的产能分别为8600吨、8000吨和4000吨;四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同领药业有限公司、哈药集团、鲁抗医药组成第二梯队,他们的产能分别为3500吨、3000吨、2500吨和2500吨;张家口制药总厂、江西东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唐山华青生化药业有限公司在行业内的规模最小,分别是1300吨、1200吨和1000吨。全国产能3.56万吨,富裕产能为0.76万吨。
据华药集团外贸公司副总经理王云宵介绍,印度暂停进口许可证审批对中国相关企业影响巨大。在印度,制药企业分老、中、新三种类型,那些在禁令前就拥有青霉素工业盐进口许可证的多半是老企业,而他们并没有强烈的进口需求。新企业尽管有进口需求,但却没法获得进口许可证。
华药同样受创。目前,这家医药巨头的青霉素工业盐生产线已处于半停产状态。王云宵说,早在7月初,公司的青霉素工业盐已停止向外出口,其根本原因是市场价格太低。但他表示,虽然出口受阻,但对企业影响不大,因为华药早在一年半以前就已经开始调整,不能出口的青霉素工业盐现在基本上可以实现内部消化,经过深加工,生产出7-ADCA、阿莫西林等多种产品,所以“公司利润并不依赖青霉素工业盐的出口”。
石家庄医药集团(下称石药集团)下属青霉素工业盐生产企业是中润制药。“只有停产,没有其他办法。”石药集团外贸部有关负责人说,中润制药的状况并不比其他厂家好多少。
哈药集团办公室有关人士表示,近一个月来,公司的青霉素工业盐销售确实遇到一定困难,但由于出口地主要在南美、非洲,因此估计所受影响不大。
在全国三大抗生素基地之一山东,鲁抗医药股份公司也难逃劫难。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青霉素工业盐的出口每况愈下,原来年出口销售收入能达到2.1亿元以上,今年估计也就在1.3亿元。据了解,鲁抗医药在青霉素工业盐上的出口依赖相对较高。其年报显示,2002年和2003年出口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和17%,达到2.18亿元和1.67亿元,青霉素工业盐危机无疑将会对鲁抗医药产生影响。
思考:谁动了我的奶酪
“好嘛,这下谁也出不去了。”乔海利正话反说。青霉素工业盐是出口创汇的医药大品种,经过一个月的充分思索后,乔海利断然放弃沉默,表示有话要说。
自去年开始,青霉素工业盐的价格出现雪崩,由10.5美元/十亿单位直线下滑到现在的5.8美元/十亿单位。与此对应,国内相关原材料却在上涨,水电煤气费的上涨自不必说,原辅料价格也节节拔高,其中淀粉、豆油、三甲基氯硅烷、丙酮涨幅最大。以鲁抗医药为例,仅2004年上半年,该公司的青霉素工业盐原料上涨幅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就达31.7%。
原料暴涨而产成品价格却暴跌,业内人士认为,盲目扩产引发价格战和销售渠道单一是导致危机的深层原因。尤其近几年,青霉素工业盐扩产速度太快。“2000年、2001年青霉素工业盐的外销日子稍微好过些,国内厂家就纷纷扩产,2003年全国总发酵能力达到3.56万吨,比上年增长了50%。但国际上对青霉素工业盐的需求基本是恒定的,每年增幅约7%”,乔海利说,“我国个别企业根本不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
据了解,因快速扩产造成2003年青霉素工业盐出口数量激增45.58%,达1.14万吨,而增幅中的绝大部分销往了印度,导致印度部分制药企业的不满,“低价倾销”成为他们的口诛之实。
为了避免印度的贸易救济措施,医保商会曾于2003年7月31日和9月29日两次出面协调,最终使国内九大厂商达成《青霉素工业盐生产企业自律协议》,限制出口数量。协议中,每家企业出口数量确定的标准为:2002年出口海关数乘以权重20%与2003年1至5月出口海关数乘以权重数80%之和,并在此基础上下浮13%。经计算,全国总出口数量被限制在750.6吨/月。此外,考虑到实际情况常会出现意外,协议还规定,给予每家企业20%的上浮空间。
在医保商会看来,协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协议是各家企业坐下来谈判的结果;其次,还明确规定了保障和惩罚措施,每家企业必须上缴保证金,如果有违规,每吨罚款5万元。据了解,医保商会不过是民间组织,并无实权,即便落实了自律协议,也没有手段强制执行。因此,行业自律最终因河南华星一家没有交纳保证金而破产,青霉素工业盐的出口数量和价格也由此再度失控。
乔海利说,直到今年年初,他还没放弃努力,打电话到河南华星制药厂问,如果退一步,给你们华星增加一些出口数量行不行?对方说,行,不过每月要500吨!
乔海利认为,这无疑是狮子大开口,根据自律协议算出河南华星的月均出口数量是160吨,且当时华星的实际出口额是200多吨/月。河南华星根本没有诚意。乔感慨说,如今可好,受伤最重的还是他们。
青霉素工业盐是华星制药厂最主要的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印度,其所受影响可想而知。
从2003年起,第六次青霉素工业盐大战烽烟再起,不仅原有的老四大家族之间混战一团,更增添了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这种情况如果继续持续下去,一个产业就将毁于一旦。业内人士认为,青霉素工业盐产业很有可能重蹈纺织品、家电、钢铁当年的覆辙。
任何产业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青霉素工业盐也不例外,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欧洲在抗生素的生产上已出现技术替代,只是成本还太高。专家告诫,一旦这项技术发展成熟,青霉素工业盐产业的生命周期也就结束了。但是,国内青霉素工业盐扩产的消息仍然不断,河南华星将扩产8000吨至1.2万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一个年产1万吨青霉素工业盐的项目也在建造中。看来,青霉素工业盐的扩产行动还远未停止。
最新进展:
距离印度政府发布禁令一个月已经过去,印度对青霉素工业盐进口许可证的审批是否已经恢复?乔海利说,还没有任何消息,估计印度有关部门也不会为此专门发文。“但听说国内有走货的,不知是哪个厂家,也不知用的是新的许可证还是旧的。”对于青霉素工业盐产业当前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多长时间,他表示“难以预测”,但他肯定地指出,相关企业不从自身找原因,不改变目前的经营策略,青霉素工业盐产业就不会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