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甲硫氨酸进口量大增;印度升至进口国家首位
2004年第一季度,化学原料药进口累计金额为2.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累计进口产品数量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7%,说明进口产品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高价产品的进口比例升高。第一季度化学原料药出口额达到8.5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7%,出口数量增幅为21.7%,说明出口产品价格偏低(进出口额排名见《销售排行榜》)。
甲硫氨酸(蛋氨酸)仍然是进口金额最大的产品,累计金额达到4146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3%,高于整体化学原料药进口增长速度;赖氨酸酯及盐的进口金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但是由于去年排名第二位的7-氨基头孢烷酸、7-氨基脱乙酰氧基头孢烷酸进口金额下降28%,因此反而占据了第二位的位置;其他环酰胺(包括环氨基甲酸酯)及其衍生物以及它们的盐、其他结构上含有一个非稠合咪唑环的化合物和丙三醇(甘油)与去年同期一样仍然分别占据了第四到第六的位置,但增幅都超过25%,增长势头明显。
我国化学原料药的主要进口地区一直是亚洲和欧洲,进口额两者差距不大。2004年第一季度亚洲保持领先地位,金额达到1.1亿美元,增长5.8%。但是与过去两年不同,我国从亚洲国家进口化学原料药的金额优势开始继续升高,已经比欧洲高出11%。
从进口国家来看,日本、美国仍然占据头两名,但是从日本的进口金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从美国的进口金额同比增长了26.7%;另一显著的特征是,印度由去年同期的第四位上升为第一位,同比增长4.9%;去年排名第三位的韩国却同比下降了55%,降到第七位;另一个亚洲国家印度尼西亚也由去年的第八位降至第七位,金额同比下降了5%。虽然排名靠前的亚洲国家大部分表现不佳,但是略微靠后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泰国、我国台湾地区等表现良好,说明我国大陆从亚洲国家和地区进口化学原料药的重点在分散。欧洲板块中挪威的表现突出,排在第四名,金额同比增长了将近1倍;比利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7%,排在第五位,从德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进口的化学原料药金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从贸易方式上看,2004年第一季度化学原料药的主要贸易方式仍是一般贸易,占整个贸易方式的3/4,同比增长幅度不大,占整体比例也降低了3个百分点;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取代进料加工贸易排在第二位,同比增长了31.1%;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也由去年同期的第四位升至第三位,同比增长55%;进料加工贸易由去年同期的第二位下降到第四位,金额同比缩减42.4%。
出口:Vc、青霉素出口金额下降;向美国出口金额涨三成
2004年第一季度化学原料药出口的前三甲位置仍然由未混合的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其他抗菌素和柠檬酸占据,但维生素C的出口数量虽然同比增长了9%,但是出口金额同比下降了10.3%;其他抗菌素出口金额增长了29.5%,柠檬酸增长了15.4%;出口金额下降比较大的是未列名青霉素和具有青霉烷酸结构的青霉素衍生物及其盐,同比下降了近40%,而这种情况是在出口数量上升了近20%的情况下发生的,说明我国青霉素原料价格大幅下降;未混合的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出口金额同比增长了22.2%,由去年同期的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但仍然是数量增长快于金额增长。
从出口地区来看,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州、非洲和大洋洲的排名格局没有改变,亚洲和欧洲在化学原料药方面不仅进口金额相当,出口金额也接近,2004年第一季度都超过3亿美元,同比增长10%以上;北美洲排在第三位,金额只有前两者的一半,但是同比增长了30%多;其他地区相对份额较少。
虽然对北美洲的出口金额排在第三位,但是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出口给美国,所以美国占据出口地区的第一位,达到1.5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1.9%,可喜的是这个增长比例高于数量增长比例;德国、印度、日本、荷兰和韩国紧随其后,排名与去年同期没有变化;其他地区虽然排名有所变化,但基本保持稳定。
2004年第一季度化学原料药出口的贸易方式与去年同期相比没有变化,一般贸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为总体的83.6%,同比增长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