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生产已经成为中国医药工业的骄傲。然而,2004年,原料药出口利润越来越小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企业该如何应对?降低成本、挖掘新品种、整合销售队伍以及进行全局性产业调整,是中国原料药企业未来的必由之路。
提高利润的首选当然是降低成本。据业内人士估计,跨国企业生产成本只占总成本的20%左右,有专家甚至估计只有10%,而中国企业一般都高于50%,通过严格控制各个环节,提高技术水平,本土企业实现成本下降应该还有较大空间。“对我们企业来说,成本下降还有空间。”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位负责销售的经理坦承,“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来降低产品成本。”而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琴却以十六字道出秘诀:“改进工艺、提高质量、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原料药事业部则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应对利润下降的挑战。“大多原料药企业是在拼成本。我们选择的是差异化竞争。”该事业部销售总监田景文说。据悉,上海对环保控制得比较严格,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那些污染大、毛利润低的原料药彻底放弃,或者是直接进中间体,重点转向新品种的开发,就成为上药集团原料药板块的必由之路。开发新品种会不会比较慢?田景文解释道,任何一个品种由盛及衰都会有一个过程,不少新品种就是在老品种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即使是一些老品种,我们也要做出一些新东西出来,如新工艺、质量达到新层次等。”他告诉记者,该公司目前选择的胆维他、吗导敏就比较有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整合了营销队伍”,田景文说。以前,上药原料药事业部的产品出口并不是由企业直接做。“我们现在是把外贸拿回来自己做,这样的话,可以和外商直接探讨工艺、质量和一些合作事宜。”没有了中间商,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而言就大了许多。
此外,进行产业调整既可使企业保持优势品种,又没有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而可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华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寿文表示,“以前华药过分依赖于维生素C和青霉素,为此我们付出了一些代价。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单一抗生素企业向多元综合性制药企业转变;由抗生素以青霉素为主向多种抗生素和其它半合抗转变;由原料药为主向原料药和制剂并重转变;由以国内市场内销为主向国际国内市场并重转变。”他说,“四个转变”不是平均用力,重点是实现后两个转变。“目前我们把制剂市场开发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在开发一些盈利性好的新药、OTC和保健品上狠下功夫。这样的话,一些品种利润高一些,可以填补其他品种的出口不利。”
“其实,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任何一个举措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像抗生素类传统产品,即使没有利润我们也不会放弃,因为我们生产有优势、有规模,更重要的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考虑,我们会努力打造更高品质。但是企业绝不能只靠某几个品种,我们会在抗生素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其他新产品。”刘寿文强调。
石药集团市场副总监郭玉民则坦言:“企业内部技术进步、提高标准,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只能减轻部分压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石药也有大举措,在内蒙古建立了一个大的工业园。“将低附加值的产品搬到西部。同时扩大规模,将更多的精力投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增加产业线的竞争力。”但这也只能是缓和风险。他透露,石药已经开发了一个一类新药,现在正进行四期临床,筹备上市。
记者曾经问一家企业,目前原料药市场所面临的几大压力,对该企业出口份额有无影响。一位工作人员以“这个问题太敏感”为由拒绝回答。其实,回避不是办法,积极应对才会让企业真正具有抗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