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半个多世纪前,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建立了中医学院,开创了现代中医高等教育的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朝鲜中心聚焦,帮助大局。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在新时代奋进的征程上,中医药人才规模不断增长,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基层中医药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中医药人才成长梯队基本建成,中医药表彰激励机制初步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队合理、作用突出的中医人才队伍,正在加快集聚,释放出强大的力量和澎湃的中医发展势头。
敢走“新路子”
进一步推进中医教育综合改革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整体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加强中医特色人才建设”,为中医人才培养提供方向指导。
加强中医思维培养,增加中医经典课程内容,完善中医长期教育,加强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强化中医药特色,也是中医药行业多年来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呼吁。
“对中医有信心,对中医思维有信心。”谈到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家医学院的学习收获,学生凌丽说。岐黄国家医学院是江西中医药大学试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举措。江西中医药大学调查了全国200多名著名老中医的成功之路,总结了“熟悉经典,重临床,与名师,相信中医,养悟性,善于总结”中医人才培养需求成立岐黄国家医学院,借鉴古今名医成才的共同经验,探索高校教育与师范教育模式互补融合的中医成才之路。
巧合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也进行了类似的探索,如建立中国大学,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技能;足够重视古代医学,可以通过古代医学考试而不是英语考试获得学位;增加经典课程时间,建立经典能力水平考试。
这些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被写入《医学教育协调深化中医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意见》、《深化中医教育指导意见》等文件。优秀医生(中医)教育培训计划及其2.0版,“5+3”一体化、九年制中医教育改革、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等项目也在顺利开展。春江潮水、中医药发展势头澎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
2020年11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医学教育协调,进一步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和优质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14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教育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本重要作用。为了帮助走出校园的中医学生更好地与临床接轨,中医师的标准化培训也开始了。
经过三年的培训,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培训毕业的袁伟仔深刻认识到,培训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拓宽了临床视野,培养了中医临床认证思维,而且为今后独立承担临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到开封儿童医院一年后,他得到了领导、同事和病人的肯定“开封五一劳动奖章”“开封技术标兵”等荣誉称号。袁检仔说:“中医培训使我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
目前,我国已建成中医规培基地268个,中医规培重点专业基地70个,中医规培教师累计培训,管理人员4人.6万人次,培训15人次.4万多名中医(含并轨中医研究生)。各地也在实战中积累了经验,上海实施了中医规范培训“社会人”培训模式、统一身份类型、统一要求、统一考核、统一待遇;江苏、山西、天津、贵州、湖北、内蒙古组织中医教师培训、管理培训课程;安徽、吉林等省组织教学查房竞赛、优秀教师选拔等活动,提高中医培训质量。
营造“生态圈”
稳定的人才发展环境
环境好,人才聚集,事业兴旺。
“作为中医,我的职业自豪感明显增强!”
这句话是许多中医的声音。近年来,中医药振兴发展形势良好,整个行业发生了积极变化和繁荣,使更多中医信心倍增。
无数次,在人们需要的时候,中医冲锋在前。面对地震、洪水等灾害,中医救援力量并不缺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全程介入,深入参与,贯穿全过程,提高治愈率,降低转重率和死亡率,为保护人民健康做出重要贡献。
无数次,中医在荣誉殿堂上熠熠生辉。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自信地说“青蒿素是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院士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中医药成果频繁出现在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中;2019年以来,中医药领域新增6名院士,创下近20年新高。
同时,全国著名中医药大师、中医药高校著名教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评选表彰进一步增强了行业信心。
“十三五”在此期间,共选拔和表彰了30名国家医学大师、100名全国著名中医药、60名中医药高校教学大师、80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一批中医药单位和个人获得国家级、省级先进单位和个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人才岐黄工程为行业树立了榜样标杆,培养了149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10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万多名中医临床人才、中医特色技术、中医护理和少数民族医学骨干人才,形成了领先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梯队衔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各省实施了一批省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如上海名医传承高级研修项目、重庆“巴渝岐黄工程”河南仲景工程等。
在平台建设和人才培训模式方面,黄岐项目还简化了旅游的有效创新措施,建设了31个中医高水平人才培训基地,支持15个国家中医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继承创新团队。
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为高层次人才的成长铺平了桥梁,也为基层中医人才的成长培育了沃土。
在中医服务需求最强的基层,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医特色优势发挥的短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关注这一问题,在县级医疗机构建设了1432个国家基层中医专家继承工作室,对18万名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了中医知识和技能培训,培了18万名农村免费医学生.培训中医(助理)全科医生4万余人.一万多人从供给侧满足了基层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地方政府也积极发挥主观主动性,使更多的中医人才活跃在基层。陕西省投资720万元,对全省基层中医药博物馆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中医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云南、贵州开展了基层中医人员教育推广项目。四川省积极探索“校地合作”促进中医药职业院校与绵阳、乐山、宜宾等地方政府合作,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
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也是中医人才队伍建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与培养什么样的中医医生、提供什么水平的中医技术服务、未来和人才培训的发展方向有关。
《“十四五”根据《中医药发展规划》,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建立健全符合中医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评价,看病,看病作为中医的主要评价内容。
在此之前,建立“中”更强的人才评价体系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委员会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其中,体现了中医药的特点,重点关注中医药经典理论的应用水平、中医诊疗手段的诊疗能力、中医处方的应用和学徒的成果。深化医疗改革,将中医人才作为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公立中医医院的实施“两个允许”,提高医务人员工资待遇,增强中医人员获得感,调动积极性。
涓涓细流,汇入大海。这些实际措施使中医药人感受到党和国家发展中医药的坚定信心和亲切关怀,有效增强了中医药产业的认同感,凝聚了强大的向心力。
广育“好苗子”
中医人才队伍更加多元化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少数民族医学人才培养,加快中医健康服务技术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党中央的部署,中共中央的部署,采取了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措施,不断扩大中医人才队伍,使有效的中医服务更广泛地扎根于人民,增强人民的中医收益感。
“西医如何学习中医?第一,相信,心存敬畏,兼收并蓄;第二,学习,系统学习,整合;第三,运用学以致用,用中理解。”2020年金秋十月,班主任张伯礼院士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西医优秀人才研究项目开幕式上给学生们留言。
“西学中”培训项目以中青年临床医学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培训对象,旨在培养一批德国、中西医、医学研究“西学中”优秀人才。
“半年的集中全日制理论学习,使我们在中医知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中医经典理论和中医思维,可以在研究生命与健康问题的冲突与竞争中找到生命科学的创新点。”学生们说他们收获颇丰。理论学习结束后,学生还与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一起开展临床实践。
在地方,“西学中”团队也在发展壮大。2021年,河南省在全省中医院普遍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的基础上,首次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展非中医学习中医项目,要求各培训试点单位实施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并帮助培训本地区其他医院、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的非中医医师。
据统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各地开展196个不同层次的西医学习中医人才培养项目,培养14万多名西医学习中医专业人才。
2018年,藏医浴法申遗成功,藏医迎来“高光时刻”,这背后,离不开少数民族医药的传承和保护。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少数民族医学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了100名优秀少数民族医学人才和181名骨干少数民族医学人才,建设了83个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81个全国基层著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免费培费培训950名少数民族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青海省加强了对中藏医学继承人才的培训。在建设10个国家(基层)著名中医专家继承工作室的同时,建设了5个省级著名中藏医学工作室,培养了46名中藏医学专家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内蒙古、广西、西藏、新疆等地组织实施了自治区少数民族医学人才专项项目,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医学骨干人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中医康复的需求日益旺盛。面对社会需求,国家加快了中医药卫生服务技术人才的培养。修订完善中高职中医药专业目录,增加中医药生产加工、中医药保健、中医药康复技术等专业或方向,加快中医药保健、康复、卫生管理等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合作,制定并发布了国家中医药加工和制剂专业资格标准。
人才也是加快中国与世界互动的重要环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抓住人才全球化的新趋势和特点,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新加坡中医药卫生管理干部4次培训班,培训71人;澳门世界卫生组织国家传统医学政策和质量管理培训班,培训32人;在国际合作的特殊资助下,培训5260人。
“我们还希望吸引大量行业外专家参与中医科学研究,共同解决中医重大科学问题,聚集世界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部负责人表示。
面向未来,更加多元化的中医人才体系初具规模。
输送“精兵将”
加快中医人才红利释放
人才成就事业发展,事业发展造就人才。
人才工作紧密嵌入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全局,人才队伍迅速增长,人才效率不断提高,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中医药发展源源不断“精兵良将”。
——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高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高校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模式。截至2020年,高等中医药院校达到44所,涵盖从高职到博士的各个培训水平,在校学生总数达到83人.5万人。中医药教师教育单个项目向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转变,培养了330名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建立了2914个继承工作室,建立了高级中医教师教育制度。
——中医药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已达88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3万人.中药师(士)13万人.6万人。与2012年底相比,全国中医卫生人员总数增长400人.7万人,增长近一倍,人才对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升级中医药服务效率。“顶天”一大批一流的领人才和创新团队致力于解决中医临床问题;“立地”截至2020年底,全国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的中医人才扎根基层。.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4.5%的村卫生间可以提供中医服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国家中医药队参与了疫情防控和治疗,中医筛选出来“三药三方”为疫情防控贡献了中医药。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人才红利的释放正在加快。这支覆盖老、中、青年、城乡足迹、服务能力强的中医人才队伍,向世界展示了中医药的雄伟力量。
加快中医传承保护和科技创新。全面实施《中医药藏》编制,继续开展中医传统知识调查;中医循证研究“四证”创建和应用方法体系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医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中药在新冠肺炎的疗效”做了很多工作,促进了抗疫“三方”的转化。
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有助于中医药继续谱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