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传承工作不必一成不变

作者
中医世家
时间
2022-06-08

在单向玻璃的一侧,中医大师周仲英的诊所与相邻的示范教室分开。这一面设置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大师周仲英继承工作室的玻璃,方便更多学生同步就诊。同时,它见证了诊所里的继承故事。

成千上万支铅笔写的笔记是周仲英与学生交流的工具。几十年来,当他修改学生和同事的文章时,他一直用铅笔做笔记,旨在表达他在学术上与学生的平等地位。

7.8万起病案是周仲英几十年医疗的临床精髓。在工作室的老年人中,青年三代花了十多年时间提炼和总结周仲英的学术经验,接力完成了这一沉重的传承使命。

自2010年国家医学大师周仲英传承工作室成立以来,周仲英一直致力于传承。十多年来,他带领弟子们在病案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探索了一套中医学术传承模式。

善用大数据从病案中发现传承规律。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叶芳坦言:如何继承中医大师的经验,当时全国没有蓝本可依。,在工作室成立之初,找到继承的思路和方法已成为工作室成员面临的难题。

周仲英知道,该病例是中医学术遗产的最佳载体之一。该病例不仅是著名医疗活动的真实记录,而且反映了历代医生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特别是那些有头有尾的有效病例,主要是中医学术创新的来源,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早在2003年,以病例为核心的深化研究就成为周仲英学生学术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缺乏成熟的研究方法,对大量病例的研究仍然肤浅,无法形成一个系统。叶说,对于周仲英等中医大师来说,很难总结其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

为解决病案研究问题,2009年,周中英和学生邀请清华大学数学统计专家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专家,试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临床诊疗数据检索、分析和知识发现、辅助继承、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

工作室与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和计算机学院的专家教授进行了反复沟通。在了解了我们提供病案数据的结构特征和分析目的后,他们设计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叶芳介绍。工作室积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弟子和老师学习抄袭保留的纸质病案以及2003年以来的电子病历。工作室与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计算机学院合作,结构化、层次化名医病案,建立名医病案计算机查询辅助系统。

叶芳介绍,理想的继承研究结果是:临床随机选择患者,其主要等待信息和著名医生病例,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快速找到病例库和病例等待信息最相似,接近著名医生病例,只要学生通过简单的比较,就可以根据病例给患者类似的处方,并取得类似的治疗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是有足够的老中医病例,二是老中医应亲自检查和认可。

通过临床信息收集系统,工作室建立了著名医学病例知识数据库,利用老中医临床信息收集系统,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诉、症状、症状、体征、诊断、病机、治疗、处方输入收集系统,形成结构化数据库,要求内容全面、真实、完整、准确。

大数据分析突破了现有研究方法的瓶颈,有可能实时保存、整理和挖掘著名中医的临床经验。叶芳说,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庞大的病案整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

研究小组探索逐步建立图形、视频、视频全维数据库,开展创新图像识别、视频挖掘、文本智能算法优化设计等继承工作。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朱姚表示,在数据库建设中,有一些经验是周理解和说清楚,可以总结其规则,以便更好地继承。其中一些结果是,周本人确实应用于临床实践,但他没有完善的一些经验是对周临床经验的新发现,可以总结和丰富中医理论。

目前,工作室已完成周仲瑛病案数据库建设,数据库中有7.8万例病案,3万多例病人数据可供今后深入研究。

探索在人才培养中激发传承活力的深度访谈。

继承的目的是指导临床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人才是关键。

数据挖掘从来都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以人为本,人才培训的有效性是根本。叶芳认为,如果只是机械化地提取著名的中医经验,就很容易简化著名的中医经验,失去辨证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因此,工作室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对名医病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定性访谈研究。

周仲英认为,典型病例对深入、全面地理解和理解著名医生的经验具有重要意义,许多著名医生的检查处方往往隐含在典型病例中。对典型病例的深入研究是著名医生经验在著名医生经验继承研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

叶芳介绍,工作室成员还将带领学生对周仲英进行定性访谈,并以研究小组的形式与他进行讨论,并提交纸质文件进行审查和纠正。每次访谈都应尽量保留照片、视频、笔记等材料,每次访谈后及时总结。

近年来,由于周仲瑛年事已高,传承团队将工作地点搬到周仲瑛家,每周要去四次以上讨论学术工作。

南京中医药大学助理研究员李柳说:这种定性研究使我们的年轻一代中医对周老的临床经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临床工作也有了创新的启发。

周老的经历教会了我很多真相。李柳回忆说,这些真相使他在临床工作中受益匪浅,如越危重,越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医生应该没有偏见,有斯科药物治疗有斯科疾病,实现圆机活法,避免概括等。

在这种继承模式下,李柳不是唯一一个受益的年轻学生。工作室成立以来,新培养了6名学术继承人、6名研究骨干和85名博士生。目前,工作室已经形成了一个更合理的老、中、青年三代人才团队。

以学科建设完成传承接力,重视医教研。

一点一点地积累,密切关注迹象;多维视角,完善经验;多环节,总结规则;系统分类、继承和创新;实践测试,推广应用。这是周仲英对工作室建设的指导思想。

周仲瑛非常重视中医内科的建设。他知道,要做好学科传承,一个国医大师的实力远远不够。

依托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实力,工作室继续努力整合医学、教学和研究。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出版了16项著名医学经验,编辑了2本国家中医药产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发表了448篇继承学术论文,获得了16项专利授权、2项新药和临床批准技术转让、继承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社会发展重大项目9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中医药协会科技一等奖、江苏中医药协会科技一等奖2项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工作室在周仲莹的指导下,收集了一手临床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江苏省中医辨治方案和湖北省中医医疗队诊疗方案的形成起到了指导作用。

叶放说:这是工作室医教研一体化建设成果的生动体现。

近年来,工作室在江苏省昆山市、南通市如东县等地设立了工作站。周仲英和学生们也前往基层,为人民服务,回归临床实践。

现在,90多岁的周仲英仍然关心工作室的继承工作。他说:只有继承才能使中医发展,著名医生经验继承研究和实验研究,继承工作是一个持续的研究过程,继承本身也是一个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人才培训、学术推广应用的过程,需要国家继续支持和资助中医继承工作。

继承不仅是他的使命,也是他一生的事业。在这条路上,继承的接力棒将代代相传

中医传承不妨多几种开放方式

继承工作室是弘扬医疗风格、继承技能、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可以培养和形成覆盖老、中、青三代人的继承团队,为促进中医继承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由于三个方面的努力,国医大师周仲瑛传承工作室的传承工作能够取得实效。

从继承的角度来看,工作室注重收集、分析、研究、总结和细化国家医学大师的临床经验,特别是病例的整理和研究。这为继承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作室注重原创的继承,收集了国家医学大师早期诊疗的原始记录,记录了大量的临床教学、教学、查房等活动图像数据,最大限度地恢复了最原始、最真实的诊疗工作状态,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工作室在继承手段上进行了创新。工作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来辅助继承工作。当病例数据库中的样本量达到一定数量时,临床上遇到的新病例必然与病例数据库中的病例重叠。因此,我们可以反复学习和应用,完善国家医学大师的辨证思维和处方用药思路和规律,揭示国家医学大师的辨证论治经验,提高继承效率。可以说,中医药的继承工作不必保持不变。我们可以尝试各种开放方式。

在实效方面,工作室重视成果转化。在临床实践、学科建设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工作室不仅在纸上传承,还真正给人民带来了好消息。传承的成果只有回归临床,让人们分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中医传承。

思个想法改变了广阔的世界。中医大师周仲英继承工作室的建设思路和方法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深化、完善,才能使中医继承工作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