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参

拼音注音
Mián Shēn
别名

绵毛参、毛药草、光杆琼

英文名
Wallich Eriophyton
出处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科植物绵参的根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riophyton wallichii Benth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洗净晾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700-5300m的高山强度风化的乱石块堆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四川醅、云南西北部及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绵毛,高10-20cm。根肥厚,圆柱形。茎直立,下部常生于石块堆中,呈白色、肉质,无毛,叶为苞片状,白色无毛。茎上部叶大,两两交互对生,吉片鞭形或圆形,长宽约3-4cm,顶端叶较小,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在中部以上具圆齿状锯齿,两面密被绵毛;叶柄短或近于无柄。轮伞花序6花,无花梗;小苞片刺状,长达1.2cm,密被绵毛;花萼宽钟形,长约15mm,隐藏于叶丛中,外面密被绵毛,内面在萼齿先端及边缘被绵毛,其余部分无毛,齿5,三角形,近等大,长约7mm;花冠淡紫或粉红色,长2.2-2.8cm,上唇大,盔状,向下弯曲覆盖下唇,外面密被绵毛,下唇小,3裂,中裂片略大,先端微缺;雄蕊4,前对较长,先端突起,花丝有柔毛,后对药丝基部增厚;柱头2裂;花盘平顶。小坚果倒卵圆状三棱形,长约3mm,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全株皱缩,形似绵球状。根圆锥形,长4-6cm,黑褐色或棕黑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整,黄白色。茎呈方柱形,有节。叶对生,茎下部叶鳞片状,中上部叶必集,叶片卵圆形,长宽3-4cm,先端急尖,基部宽楔形,上部边缘有锯齿,两面被折色绵毛,网脉粗糙明显。轮伞花序隐藏在叶丛中;花冠二唇形,淡紫色至粉红色或淡黄色。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近方形,四角有4条肋状突起。表皮细胞1列。皮层广宽,于角隅处有厚角组织;内皮层明显。外韧维管束排成环状,木质部较宽,导管数个成群稍呈径向排列。髓部宽阔。

叶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非腺毛和毛,栅栏组织3-4列细胞,海绵组织细胞较少。中永上表皮下凹,下表皮凸起,主脉有3个外韧型维管束。

粉末特征:深灰绿色,气浓。①非腺毛和腺毛众多,常碎断,为多细胞组成,直径31-62μm,壁厚。②花粉粒较多,浅褐色或浅褐黄色,椭圆形,壁厚,具细突起,偶见单沟。③表皮碎片众多,不规则形,壁多弯曲。④导管较少,有螺纹、梯纹和网纹导管,直径8-36μm。⑤薄壁细胞偶见单纹孔。

性味

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止咳。主流行性感冒;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肝炎;痢疾;痈脾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或根: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的功能。全草治肺炎、痢疾、水草中毒、食物中毒。供食用,有滋补、调气血、催乳及提中气之效。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