杧果树皮

《中药大辞典》:杧果树皮

拼音注音
Mánɡ Guǒ Shù Pí
出处

《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为漆树科植物杧果树皮

化学成分

树皮含杧果甙、高杧果甙、鞣质9.33%。

忙果的树脂含三萜化台物很多,中有齐墩果醛、齐墩果醇、杧果酮酸、异杧果醇酸、羟基杧果醇酸、羟基杧果酮酸、杧果醇酸、14-甲基杧果醇醛、4-甲基-24-甲烯基双氢杧果二醇、一种双三萜烯成分、古柯二醇、达玛烯二醇、阿波酮酸、环木波萝醇乙酸酯、香树脂醇乙酸酯、蛇麻脂醇乙酸酯等。

杧果根含无羁萜、β-谷甾醇杧果甙。

药理作用

参见"杧果"条。

功能主治

《岭南采药录》:"伤暑夹色,身热而恶热,取杧果树皮和露兜竻、鬼箭羽、榕树须、狗肝菜,不拘多少,煎一大碗,尽量饮之。"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杧果树皮

拼音注音
Mánɡ Guǒ Shù Pí
英文名
Mango Bark
出处

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

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杧果Mangifera indica L.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ngifera indica L.[M.austroyonnanensis Hu]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剥取树皮,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350m的山坡、河谷或旷野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原形态

杧果 常绿大乔木,高10-20m。树皮灰褐色,小枝褐色,无毛。单叶王生,聚生枝顶;叶柄长2-6cm;叶形和大小变化较大,薄革质,通常为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30cm,宽3.5-6.5cm,先端渐尖、长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皱波状,无毛,叶面略具光泽;侧脉20-25对,斜升,两面突起,网脉不显。圆锥花序长20-25cm,多花密集,有柔毛;花小,杂性,黄色或淡黄色;萼片5,卵状披针形,长2.5-3mm,宽约1.5mm,有柔毛;花瓣5,长约为萼的2倍;花盘肉质,5浅裂;雄蕊5,仅1枚发育,长约2.5mm,花药卵圆形;花丝极短;子房斜卵形,径约1.5mm,无毛,花柱近顶生,长约2.5mm。核果椭圆形或肾形,徽扁,长5-10cm,宽3-4.5cm,成熟时黄色,中果皮肉质,肥厚,鲜黄色,味甜,果核坚硬。花期3-4月,果期7-8月。

化学成分

树皮含杧果甙(mangiferin),高杧果甙(homomangiferin),鞣质(tannin)。

树脂含齐墩果醛(oleanolic aldehyde),齐墩果-12-烯-3,28-二醇(olean-12-en-3,28-diol),杧果酮酸(mangiferonic acid),异杧果醇酸(isomangiferolic acid),羟基杧果醇酸(hydroxy mangiferolic acid),羟基杧果酮酸(hydroxy mangiferolic acid),杧果醇酸(mangiferolic acid),14-甲基杧果醇醛(14-methyl mangiferolic aldehyde),14-甲基-24-亚甲基二氧杧果二醇(14-methyl-24methylene dihydromangiferodiol),14-甲基-24-亚甲基二氯杧果酮酸(14-甲基-24-亚甲基二氧杧果二醇)酯[14-methyl-24-methyl-lene dihydromangiferonic acid(14-methyl-24-methylene dihydro-mangiferodiol)ester],古柯二醇(erythrodiol),(20S)达玛-24烯-3β,20-二醇[(20S)-dammar-24-ene-3β,20-diol],阿姆布酮酸(am-bronic acid),环木波萝酸乙酸酯(cycloartanol acetate),香树脂醇乙酸酯(amyrin acetate),羽扇豆酸乙酸酯(lupeol acetate)等。杧果根含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杧果甙。

药理作用

未成熟的果实及树皮、茎能抑制化脓球菌、大肠杆菌;但也有报告在实验室中无抗疟或抗菌作用者。有报道食过量杧果可引起肾炎者。其树胶-树脂在医疗上之用途如阿拉伯树胶。

归经

心;脾经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暑热;止血;解疮毒。主伤暑发热;疟疾;鼻衄;痈肿疔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

《岭南采药录》:伤暑夹色,身热而恶热,取杧果树皮和露兜?、鬼箭羽、榕树须、狗肝菜,不拘多少,煎一大碗,尽量饮之。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