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草药汇编》:九牯牛
蓼科九牯牛Polygonum rude Meisn.,以全草入药。
贵州。
辛、微甘,温。
通经,镇痛。主治月经不调,劳伤。
3~5钱。水煎服或泡酒服。
《中药大辞典》:九牯牛
《贵州民间药物》
为蓼科植物九枯牛的全草。夏、秋季采收。
生于水沟边。
直立草本。茎有毛。叶互生,长椭圆形,长8~15厘米,宽3~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托叶鞘状膜质。总状花序,呈圆锥花序式排列,顶生;花序柄红色,有毛;苞片鞘状,红褐色;花瓣5,白色。
性温,味辛微甘。
通经,治痨伤。
①治月经不调(小腹胀痛):九枯牛三至五钱,大马蹄草三钱。煎酒服。
②治痨伤:九枯牛一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钱。泡酒服。
《中华本草》:九牯牛
黑酸杆、地柏、蓼草、羊耳朵、酸兰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倒毛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molle D Don var.rude(Meissn.)A.J.Li[P.rude Meissn.;P.Paniculatum Bl.var.Rude(Meissn.)Steward」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晾干。
生态环境:生于2200-3000m的高山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直立草本,高达1m。多分枝,植株被紧贴的倒伏毛,尤以节处、叶柄和叶面中脉处较显着。叶互生;叶柄粗壮,长l-1.5cm;托叶鞘膜质,偏斜;叶片近革质,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2cm,宽3.5-6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侧脉羽状,下面干时呈暗黑色,背面脉上有毛,叶全缘。大型圆锥花序顶生;花被5裂,白色;雄蕊8枚;花往3,柱头头状。瘦果三棱形,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果期夏秋季。
辛;微甘;性温
活血;调经;止痛。主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痨伤
内服:煎汤,10~15;或浸酒。
1.治月经不调(腹胀痛):九牯牛三至五钱,大马蹄草三钱。煎酒服。2.治痨伤:九牯牛一两,大血藤、小血藤各五钱。泡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