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根藤

《中药大辞典》:穿根藤

拼音注音
Chuān Gēn Ténɡ
别名

春根藤(《广东中药》),木头疳(《广西药植名录》),崧根藤、伸筋藤、石邦子(《广东中草药》)。

出处

《福建中草药》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匍匐九节枝、叶全株。全年可采,割取枝叶,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间石上或树上。分布我国南部。主产广东,福建、广西亦有。

原形态

多枝平卧灌木,常攀附于石上或树上,茎上常生有不定根。叶小,纸质,对生;卵形、倒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1.5~6厘米,宽8~20毫米,先端短尖或钝;托叶膜质,短鞘状,早落。圆锥花序顶生,3歧,宽1.5~3.5厘米;萼管倒圆锥状,裂片5,极短;花冠白色,外面稍呈秕糠状,5裂,裂片略长于管;雄蕊5;子房2室,胚珠每室1颗。核果小,近球形,白色,长约5毫米。花期秋季。

性状

干燥枝条粗者达6毫米,黑褐色,着生不定根,横切面中心有髓。叶对生。枝端常带有花序或果实,果实棕褐色,表面有棱线,顶端具宿萼,横切面有2室。以叶多,无根头、杂质者为好。

化学成分

全株含高级脂族醇、酮,豆甾醇、β-谷甾醇。不含三萜酸。

性味

苦辛,平。

①《泉州本草》:"苦辛,平。"

②《广东中草药》:"涩微甘,微温。"

功能主治

祛风湿,壮筋骨,止痛,消肿。治风湿关节痛,咽喉肿痛,痈肿,疥疮。

①《广州植物志》:"煎服或浸酒饮,壮筋骨,消风湿。"

②《广东中药》:"强壮剂,治腰痛;又为通经镇痛药,能消散疮,去喉头肿痛;又可治腰部骨节痛及关节疼痛。"

③《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治头痛、气痛、小儿疳积。茎、叶:消炎,解毒,去腐,接骨,祛风湿,治跌伤。"

④《广东中草药》:"全草: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捣汁或漫酒。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反胃噎膈:穿根藤鲜茎叶一两,捣绞汁,酌加蔗浆调白酒送服。

②治小便浑浊:穿根藤干全草每次二两。水煎服或合猪小肠炖服。

③治肠风下血,每天大便五六次:㈠穿根藤茎连叶、槐花各一两,一枝香五钱。水煎泡乌糖服。㈡穿根藤根一两,水煎服。

④治喉痹:穿根藤鲜根捣绞汁一小杯,徐徐吞咽。

⑤治痔肿:穿根藤鲜根捣绞汁,涂患处。

⑥治毒蛇咬伤:穿根藤全草四两,浸白酒一斤,一星期后用,每服一小怀;另以棉花蘸此药酒罨伤口。(选方出《泉州本草》)

备注

少数地区将本品作络石藤使用。参见"络石藤"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穿根藤

拼音注音
Chuān Gēn Ténɡ
别名

春根藤、木头疳、崧根藤、伸筋藤、石邦子、上木蛇、、白花风不动、山芡实、潭薏米、多泥红、风不动藤、松筋藤

英文名
Twig and leaf of Creeping Psychotria
出处

出自《福建中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匍匐九节的枝、叶或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ychotria serpens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割取枝叶,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野间石上或树上。

资源分布:分布我国南部。

原形态

多分枝攀援藤木,长达5m或更长。常以撖一根攀附于乔木或贮存器石上。嫩枝稍扁,有细直纹,老枝柱状。叶对生,厚纸质;叶柄长3-5mm;托叶短鞘状,早落叶片卵形,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6cm,宽8-20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侧脉稀疏,不很明显。聚伞花序顶生,3歧;总花梗长可达3cm;萼简倒圆锥状,裂片5,极短;花冠白色,外面稍呈秕糠状,5裂,裂片略长于花冠简;雄蕊5;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1颗。核果近球形,长4-6mm,直径3-4mm,熟时白色。花期秋季,海南地区几乎全年可开花。

性状

性状鉴别 茎枝圆柱形,具分枝,多切成段,长3-5cm,直径3-8mm,老茎可达1.5cm;表面黑褐色,有纵皱纹,具节并常有不定根;质坚实,嫩枝较脆,折断而髓部较大或中空;老茎木质,难折断,断面木部浅棕红色,中央间见深色的小髓。叶对生,薄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cm,宽1-2.5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灰绿色或绿褐色,下面色较浅;叶柄长约1cm;托叶膜质,棕褐色,近方形。间见类球形小核果,直径约4mm,淡白色。气微,味涩、微甘。以茎枝匀、叶片多者为佳。

化学成分

穿根藤中含有熊果酸(ursolic acid),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高级脂肪酮(higher aliphatic ketone),乌楠醌(tectoquinone)等。

药理作用

从穿根藤全草中提出的熊果酸在体外对人鼻咽癌(KB)细胞的ED50为6.6μg/ml,对人肺癌A549ED50为4.0μg/ml,对回盲肠癌HCT-8的ED50为4.5μg/ml,对乳腺癌MCF-7的ED50为4.9μg/ml。

归经

肝;心经

性味

苦辛;平

功能主治

祛风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主风湿关节痛;手足麻木;腰肌劳脶;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痈肿;骨结核;跌打损伤;骨折;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法;或浸洒。外用;适量,捣法涂;或研末调敷。

复方

①治反胃噎膈:穿根藤鲜茎叶一两,捣绞汁,酌加蔗浆调白酒送服。②治小便浑浊:穿根藤干全草每次二两。水煎服或合猪小肠炖服。③治肠风下血,每天大便五六次:一、穿根藤茎连叶、槐花各一两,一枝香五钱。水煎泡乌糖服。二、穿根藤根一两,水煎服。④治喉痹:穿根藤鲜根捣绞汁一小杯,徐徐吞咽。⑤治痔肿:穿根藤鲜根捣绞计,涂患处。⑥治毒蛇咬伤:穿根藤全草四两,浸白酒一斤,一星期后用,每服一小杯;另以棉花蘸此药酒罨伤口。 (选方均出《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

1.《广州植物志》:煎服或浸酒饮,壮筋骨,消风湿。

2.《广东中药》:强壮剂,治腰痛;又为通经镇痛药,能消散疮,去喉头肿痛;又可治腰部骨节痛及关节疼痛。

3.《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治头痛、气痛、小儿疳积。茎、叶: 消炎,解毒,去腐,接骨,祛风湿,治跌伤。

4.《广东中草药》:全草: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