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车使者

《全国中草药汇编》:赤车使者

拼音注音
Chì Chē Shí Zhě
别名

鹿角七、细水麻叶、石边采、小白沙

来源

为荨麻科楼梯草属植物大伞楼梯草Elatostema umbellatum Blume var. majus Maxim.[E. involucratum Franch. et Sav.],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晒干备用。

性味

微苦,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消肿。用于细菌性痢疾;外用治风湿关节痛,骨折,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

3~5钱(生药捣烂泡酒,兑淘米水2杯,每次服1杯,每日2次);外用适量捣烂酒调敷患处。

备注

(1)同属植物的类似品尚有如下数种:庐山楼梯草(接骨草、白龙骨)Elatostema stewardii Merr.。根可治骨折,茎叶治咳嗽;石生楼梯草Elatostema rupestre (Ham.) Wedd.;狭叶楼梯草Elatostema lineolatum Wight var. majus Thw.。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赤车使者

拼音注音
Chì Chē Shí Zhě
别名

小锦枝(《雷公炮炙论》),半边山、半边伞、到老嫩(《贵州民间药物》),细水麻叶、石边采、小白沙(《湖南药物志》)。

出处

《雷公炮炙论》

来源

为荨麻科植物赤车使者全草。春、夏采取,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于溪谷间阴湿地。分布我国中部各地。

原形态

赤车使者,又名:大楼梯草。

多年生草本。茎斜生,高30~40厘米。叶互生,叶片斜长椭圆形或斜倒卵状长椭圆形,先端尖锐,带尾状,基部半圆形,边缘中部以上每侧有5~10余个粗锯齿,侧脉5~9对;无柄。花雌雄异株,聚伞花序常攒集成头状;雄花7~10朵簇生,花序有柄:雌花8~12朵簇生,花序无柄;总苞片披针状线形;萼片4;雄蕊4;子房上位,1室,柱头呈毛笔头状,一簇。瘦果细小,卵形。花期夏季。

性味

《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微苦,无毒。"

功能主治

治痢疾,风湿痛,黄疸,水肿,无名肿毒,骨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捣烂和酒揉擦。

复方

①治红白痢疾:半边山(生者)五钱,捣烂泡酒,兑淘米水服。每次服一杯,每日服二次。(《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风湿疼痛:半边山一把,捣烂兑烧酒,揉擦痛处。每早晚揉擦一次。(《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黄疸:赤车使者七钱五分(干者),煮鸭蛋二枚,兑甜酒服。(《湖南药物志》)

④治水肿:赤车使者三钱,商陆二钱,茅根二钱,钩藤二钱,夏枯草二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⑤治无名肿毒:半边山一把,和甜酒捣烂敷患处。(《贵州民间药物》)

⑥治骨折:半边山、小马蹄草等分。捣绒,加酒糟炒热包伤处,一日一换。(《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赤车使者

拼音注音
Chì Chē Shí Zhě
别名

小锦枝、毛骨草、天门草、猴接骨、岩下青、拔血红、坑兰、风湿草、半边山、见血青

出处

出自《雷公炮炙论》。

1.《唐本草》:赤车使者,苗似香柔、兰香,叶茎亦,根紫赤色。生溪谷之阴,出襄州。

2.《蜀本草》:《图经》云,赤车使者,根紫如倩根。生荆州、襄州山谷。

3.《本草纲目》:赤车使者与爵床相类,但以根紫赤为别。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赤车的全草及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llionia radicans(Sieb.Et Zucc.)Wedd.[Procris radicans Sied.et Zucc.]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拔起全草,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2500m的山谷沟边或林下阴湿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贵州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肉质,长达25cm,上部渐升,下部铺地生不定根,无毛或疏生微柔毛。叶具短柄或无柄,不对称;叶片狭卵形或卵形,长1.4-4.5cm,宽0.7-2cm,先端短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在较狭一侧楔形,在较宽一侧耳形,边缘在基部或中部以上疏生浅牙齿,下面无毛或沿脉疏生微柔毛。雌雄异株;雄花序分枝稀疏,总花梗长0.5-2cm,花被片5,倒卵形,长约2mm,具角,雄蕊5;雌花序无柄或具短柄,近球形,直径达7mm,具多数密集的花。瘦果卵形,长约0.8mm,有小疣点。花期4-7月,果期7-8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呈圆柱形,细长,长短不一,直径约1mm,表面棕褐色。叶互生,皱缩卷曲多破碎,完整叶展平后呈狭卵形或卵形,基部不对称,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质脆易碎。有的可见小花序。气微,味微苦、涩。

性味

辛;黄;性温;小毒

功能主治

祛风胜湿,活血行瘀,解毒止痛。。主风湿骨痛;跌打肿痛;骨折;疮疖;牙痛;骨髓炎;丝虫病引起的淋巴管炎;肝炎;支气管炎;毒蛇咬伤;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未调敷。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