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茎

《中药大辞典》:蚕豆茎

拼音注音
Cán Dòu Jīnɡ
别名

蚕豆梗(《上海常用中草药》)

出处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为豆科植物蚕豆

化学成分

茎含山柰酚、对羟基苯甲酸、延胡索酸、白桦脂醇等。茎、叶、花、豆荚都含D-甘油酸。

药理作用

甘油酸有利尿作用。参见"蚕豆荚壳"条。

功能主治

止血、止泻。治各种内出血,水泻,烫伤。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水泻。外用治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两。外用:烧灰调敷。

复方

①治各种内出血:蚕豆梗焙干研细末。每日三钱,分三次吞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治水泻:蚕豆梗一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蚕豆茎

拼音注音
Cán Dòu Jīnɡ
别名

蚕豆梗。

英文名
stem of Broadbean
出处

出自《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蚕豆Vicia faba L.的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cia faba L.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原形态

蚕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茎直立,不分枝,无毛。偶数羽状复叶;托叶大,半箭头状,边缘白色膜质,具疏锯齿,无毛,叶轴顶端具退化卷须;小叶2-6枚,叶片椭圆形或广椭圆形至长形,长4-8cm,宽2.5-4cm,先端圆形或钝,具细尖,基部楔形,全缘。总状花序腋生或单生,总花梗极短;萼钟状,膜质,长约1.3cm,5裂,裂片披针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白色,具红紫色斑纹,旗瓣倒卵形,先端钝,向基部渐狭,翼瓣椭圆形,先端圆,基部作耳状三角形,一侧有爪,龙骨瓣三角状半圆形,有爪;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无毛,花枝先端背部有一丛白色髯毛。荚果长圆形,肥厚,长5-10cm,宽约2cm。种子2-4颗,椭圆形,略扁平。花期3-4月,果期6-8月。

化学成分

嫩枝含山柰酚(kaempferol)。

药理作用

甘油酸有利尿作用。参见蚕豆荚壳条。

归经

脾;大肠经

性味

味苦;性温

功能主治

止血;止泻;解毒敛疮。主各种内出血;水泻;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焙干研末,9g。外用:适量,烧灰调敷。

复方

①治各种内出血:蚕豆梗焙干研细末。每日三钱,分三次吞服。(《上海常用中草药》)②治水泻:蚕豆梗一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各家论述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止水泻。 外用治烫伤。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