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膏方须辨识体质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11-15

本报记者 向佳

进补圣品——膏方

膏方,又称“煎膏”、“膏滋”,是最古老的方剂剂型之一。最早记录膏滋方的中医书籍是《黄帝内经》,而《内经》中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原则为膏滋方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膏方是将中药饮片反复煎煮,去渣取汁,经蒸发浓缩后,加糖或蜂蜜等制成的半流体状剂型,主要针对慢性虚损性疾病的长期调理以及滋补养生,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的作用。一代名医秦伯未曾称“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溢而所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故俗亦称膏滋药”,“膏方非单纯补剂,乃包含救偏祛病之义”,很好地诠释了膏方之本。

冬令进补服膏方,原是具有鲜明江南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每年深秋、初冬,在江、浙、沪等地,请中医专家定制膏方以养生健体、防病治病的场面蔚为壮观。

南京市名中医张钟爱教授表示,虽然膏方最适合在主收藏之令的冬季服用,但也并非局限于冬令季节,只要于病有利,一年四季皆可。既可在无病时单独服用,又可在病中与煎药同服或病后服用调养身体,以促进病后恢复健康。

辨体开膏,千人千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周端教授介绍,中医膏方是融中药、滋补品和相关食品于一炉,按照一人一方、一人一锅而制作出来的膏类制剂,适应了中医临床用药辨证施治的需要,通过辨证与辨病的结合,可随证加减处方,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发挥方药中多种成分的综合疗效,同时,膏方强调个体化给药处方,单独加工制备,因人而异,针对性强,疗效显著。

然而,不少市民为了图省事,找到“标准”方进行调理,甚至还有一些都市白领热衷自制膏方,往往事倍功半,甚至还出现反作用。例如,一些自制膏方把很多甜的、腻的放在一起,结果引起不适,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胆囊炎、胃炎发作了。医生指出,因为现代人们吃的食品以高蛋白、高脂肪为主,热量偏高,阳盛体质的人较多,因此食用网络上所谓的“标准”方之后,蛋白质大量堆积,肾脏吃不消,导致尿酸过高、血糖过高等。

此外,专家也提醒消费者,膏方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尤其是身体强壮者、脾胃虚弱者、急性感染病人以及腹泻病人,服用膏方会适得其反。例如气虚体质的人,由于肺、脾、肾功能相对不足所引起,易疲劳、出汗等,适合服用补气益气的膏方。血虚体质的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易于疲劳,常因失血过多、脾胃虚弱、生化不足等原因引起,专家推荐食用验方归地补血膏。又如阳虚体质者,多畏寒怕冷、手足不温,胃部、背部或腰部怕冷,其补养原则是温阳祛寒,温补脾肾,故可食用鹿角桂附膏。

膏方不是越贵越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观念的加强,过去只为少数达官贵人享用的膏滋方,日益成为普通百姓消费得起的养生产品,不少市民在开膏方时一味的以为:药材越高级、膏方效果越好,其实不然。

专家告诉记者,膏方并非越贵越好,名贵药材也不一定人人适用。身体不虚的人不需要大补,而身体太虚的人不能大补,否则一下子接受不了,“欲速则不达”。

中医讲求辨证施治,按照个人的体质科学进补,盲目服用贵重药材,特别是长期食用、混合食用,往往有害无益,破坏人体阴阳的平衡。以虫草为例,其性偏温、阴虚内热的人就不适合;野山参甘平、大补气血,年轻人不宜食用,适用于肺虚、老慢支、心脏不好的患者;独参汤用于抢救危重病人;鹿茸大温,只有严格意义上的阴虚、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才宜服用。

合理开方避免不良反应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张国玺教授指出,膏方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能达到补虚扶正的效果,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衡。

但是如果不问虚实,不论辨证,盲目进补,就会出现种种不良反应,在临床常见到患者在冬季服用补药后出现胸闷、呕吐、腹胀、胃口减退、口干口苦、头晕不适等症状,这都是进补不当造成的。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朱抗美教授指出,膏方和普通的中药汤剂不同,服用的时间不是一周,而是一个多月。对于那些病情变化比较大或病情不明确的患者,要先用“开路方”,避免服用膏方走弯路。

“开路方”是中医专家为某些服膏方者因出现如腹脘闷胀、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等症状而现行开出的中草药处方,一般服用1~2周。主要是用一些化湿健脾的药物,使脾胃健运,改善消化功能,再行服用膏方时就能起到真正的作用。此外,开路方还有一种功效,即可作为先行的试探性调补,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为开好膏方做准备。

此外,针对目前膏方开方和制作技术参差不齐的现状,专家提醒消费者,应尽量到正规、达到膏方制作标准的大医院,请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中医师开膏方,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