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有座药王宫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0-06-17

张瑞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在滇西有座历史文化名城——腾冲。腾冲历史悠久,是西南“丝绸之路”——“蜀身毒古道”的枢纽,蜀身毒古道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已开通,是一条民间商道。古代客商从成都出发,穿过川西平原,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西部,又跨越澜沧江,越过博南山,经保山、腾冲进入缅甸、印度,再从印度翻山越海抵达中亚,然后直至欧洲地中海沿岸。依托这条古道,腾冲成为边地重镇,得以较早开放和开发,一度贸易兴盛、经济繁荣,被誉为“极边第一城”。19世纪末20世纪初,腾冲民族工业蓬勃发展,成为云南近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腾冲“三宝”(腾药、藤编、腾宣)远销海内外。

与川药、怀药等其他“产地+药”的模式不同,所谓腾药,并不像道地药材一样指原生药材或饮片,而是特指当地生产的中成药,据说腾冲生产中成药历史有百年以上。

今年春天笔者借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之机考察了当地的腾药,有幸参观了明代业已存在的药王宫。

腾冲药王宫一直是腾冲地区医药界人士聚集的中心,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随邓子龙将军平叛至腾的军医李仲春所倡建。李仲春因医术好,受到人们的爱戴,也得到了一些钱财,但他清醒地认识到:达官贵人不是看重他,而是看中他的医术。他要效仿中原医家,不忘祖师,要修建一座庙宇祭祀先医。他的想法得到了响应,当地医药界捐俸、捐资、捐田产,共成其事。天启六年(1626)药王宫竣工。最初只有一座殿宇,名清微宫,祀唐代名医孙思邈。清康熙末年,药王宫住持子翁扩建五帝楼阁,至雍正三年(1725),这时的药王宫建筑平面呈一葫芦形状,不知道是子翁有意为之,还是巧合,葫芦正是中医的一个象征。咸同年间,药王宫毁于兵火,光绪十三年(1887)重建。民国十四年(1925)新建厅楼。

民国二十二年,腾冲医学界在药王宫内成立医师公会。1951年,腾冲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组建医药供应社于药王宫,数载后,扩建为腾冲县制药厂。制药厂利用药王宫殿宇为制药车间并在其范围内新建车间及其它附属建筑物。20世纪60年代后期,药王宫遭受劫难,泥塑全毁,屋宇濒临倒塌。2002年后腾冲县制药厂拆除庙内车间和附属建筑,药王宫得以修复,逐渐显露旧观。

药王宫建筑平面呈葫芦形,宫门为葫芦口,五帝楼为葫芦颈,药王殿、厅楼为葫芦腹,莲池为葫芦底,围墙为葫芦壳。

宫门坐西向东,为木构牌楼式建筑,三开间,阔7.5米,明间两柱置抱鼓石。由宫门入内,为一小天井,西北角一券门,门额书“别有洞天”四字,进入券门,沿北侧东西向过道西下,直抵葫芦底之莲池。

由莲池折而东上,沿中轴线上为厅楼、药王殿、五帝楼,各殿依地势逐级升高。厅楼坐东向西,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三开间,面阔11.25米,一楼明间为进入药王殿的通道。进入院内,前为药王殿,建于台基之上,坐东向西,为单檐硬山顶穿斗式木构建筑,两侧厢房均为三开间平房,与厅楼构成一四合院。药王殿面阔12米。

虽然是仿照中原建筑,但边地还是有不同之处。药王殿(清微宫)中央,主祀孙思邈,被当地俗称为“药王菩萨”,两旁配祀历代名医像,上古的雷公、岐伯;周朝的扁鹊;秦朝的高悦、高和;前汉的吉平;后汉的张仲景,华佗;晋朝的王叔和、皇甫谧,葛稚川;明朝的李时珍。称为十三代名医。所谓高悦、高和即我们熟知的医缓、医和。吉平即吉本,为东汉末年太医令。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发动叛乱,趁夜攻打在许都(今河南许昌)的丞相长史王必,焚烧大门,并射中王必肩膀。最后,被王必和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平定,吉本等兵败被斩杀。在《三国演义》中,吉本变身吉平或吉太,曾参与董承等人刺杀曹操的计划,并企图在为曹操治病时毒死曹操,但被曹操识破而遭处刑。

药王殿后为五帝楼,建于高台基之上,为上下两层,楼上设有三皇——伏羲、神农、轩辕的神像,楼下设有五帝——轩辕、颛顼、帝喾、尧、舜的神像。三皇五帝即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也与医药密切相关。

在药王宫的庭院里,有一个荷花池,池中有一座八角亭。相传曾有一户药商为了谋取利益,配料时偷偷减少了一味贵重药材的剂量,结果事发,为药商们所不齿。在当年医师公会遭到严厉的谴责,全体会员一致裁定,罚此人在药王宫内的荷花池中建一座“悔过亭”,一来让当事药商悔过自新;二来警戒同行,不可再犯。这个警示至今还有着现实意义,腾冲一代代的制药人在“悔过亭”前立下誓言:人命关天,诚信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