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的治疗要兼顾疗效和安全性

来源
中国医药报
时间
2009-08-18

本报北京讯 记者朱国旺报道8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骨科学术会议期间,举办了“莫比可全国骨科精英辩论赛全国总决赛”。这场总决赛由前期在全国各地初赛中层层胜出的南京队和上海队对阵,主题是:“在骨关节炎药物治疗中,鱼和熊掌能否兼得?应更关注疗效还是安全性?”来自两个代表队的骨科专家就此展开激烈交锋。

骨关节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对骨关节炎患者来说,疼痛如影随形,时时刻刻伴随着患者,是患者最大的痛苦之一。治疗骨关节炎的目的就是减轻或消除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能缓解疼痛症状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都是治疗骨关节炎的常用药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药物是把双刃剑,不良反应总是与疗效相伴而行。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究竟应该更加重视疗效,还是更加重视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临床医生、难以解答的问题。

在此总决赛上,来自正方南京代表队的观点认为,在骨关节炎的药物治疗中,应更关注疗效。他们认为,药物的本质就是为了治疗,疗效是药物存在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才能强调安全性。我国2007年修订的《骨关节炎治疗指南》提出,骨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疼痛,保持和改善功能,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选择有效的治疗药物;没有疗效,安全性就无从谈起;如果片面强调安全性,医生在给患者的治疗时就会畏首畏尾,明哲保身。

来自反方上海代表队的观点认为,在骨关节炎的药物治疗中,更应该关注安全性。他们认为,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21世纪的今天,药物不良反应不断发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骨关节炎以老年患者多见,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50%,75岁以上人群则达80%。由于老年患者常伴随着其他疾病,加上躯体特质问题,因此更应该注意选择安全的药物。国际风湿病学联盟亚太地区的报告指出,药物不良反应的25%是由NSAIDs引起。该类药物对消化道的损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同时对心血管方面也有很大的风险。他们提出,不存在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我们医生就是要更关注安全性,尽量将这些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激烈的多番辩论之后,虽然最后评委们的投票结果是反方以微弱优势获胜,但并不代表着在骨关节炎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两者有所偏颇。此次总决赛主席,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说,两方辩论虽然针锋相对,观点各异,但并不意味着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药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在治疗骨关节炎选药时应该综合考虑,兼顾疗效和安全性。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邱贵兴院士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说:“馒头不是药,尽管它很安全,但它不能治病。药物首先应该是有效的,在确定药物有效后,才考虑它的安全性。但这不能说有效性第一,安全性第二,而是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平衡对待。”

邱贵兴院士认为目前很多骨科医生不太重视药物的安全性,存在滥用药物的现象。他说,对骨关节炎,首先是应该在基层进行普及教育,让大家知道怎样预防它的发生。如果患者症状严重,则需要采用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时,需要合理用药。比如出现滑膜炎症状时,就应该以消炎为主;如果是急性期疼痛,则以止痛为主。“但在临床上,很多医生,只要患者疼痛,不管什么原因,都用止痛药,一种止痛药效果不好时,就加用另一种止痛药,甚至出现扶他林加芬必得联合用药的现象,导致副作用加倍,风险加倍。这说明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比较多见,因此需要加强对相关指南的推广,进一步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