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
2008-12-09

中药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良好疗效,使得世界各国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每年呈两位数增长,预计未来10年的需求量将翻三番。世界制药企业近年竞相在中国设厂及大财团纷纷介入中药业,正是看好中药未来的广阔前景。但拥有世界最丰富中药资源的中国,中药资源却呈恶性循环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如何保持中医药传统特色,并有利于中药材的可持续性发展,从容应对洋中药的挑战,成为新时期的重要命题。此时,中药配方颗粒顺应了种形势,其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的优势成为了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千种药用植物资源濒危 中药生物多样性锐减

据统计,我国传统中药资源总数多达1.3万种,包括动物、植物和矿物3大类。其中,以植物类药物居多,约为11146种。商品中药材1200种,已研究成功可栽培药用植物400多种,栽培药材仅占商品中药材品种的30%。资料表明,我国赛加羚羊、野马、厦门文昌鱼等4种野生动物资源几近绝迹。药用动物林麝、黑熊、马鹿、大小灵猫、中国林蛙、蛤蚧等40种类的资源显著减少,其中麝香资源比50年代减少70%,已影响了近30种动物药材的市场供应。

药用植物甘草、羌活、单叶蔓荆、肉苁蓉、三叶半夏、紫草等100多种资源量普遍下降,影响60多个药材品种的医疗用药。峨嵋野莲、八角莲、凹叶厚朴、杜仲、野山参等30多种植物,因野生资源稀少而无法保证商品需求。冬虫夏草、川贝母、川黄连、麻黄等资源破坏严重,常用药材人参、三七的野生个体已很难发现,在三七主产地云南,近几十年来竟然找不到一株野生三七。

随着世界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对中药材需求的急剧增长,野生中药资源,尤其是道地药材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中药资源生物多样性锐减。药用日渐成为导致我国中药资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突出因素。

中药配方颗粒保持传统特色并有利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配方颗粒”这个产业在近十年中悄然崛起,其产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优质、道地药材经规范炮制加工成的饮片为原料,采用先进工艺,经过科学提取、低温浓缩、喷雾干燥等工序精制而成,用作临床的随证处方。这种“仿汤剂”思路下的新产品一经问世就得到了中药爱好者的信赖,有权威人士预测国内此产品的潜力约有50亿元市场;而国外市场也同样不容小觑,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的外贸出口成逐年递增态势。同样用中药材作原料,但中药配方颗粒在原料采购的科学性及生产制作的规范性上具有特色。

以率先研究中药配方颗粒的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为例:其对原药材的采购十分注重科学性。该公司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中药资源产量、蕴藏量、主产区分布及公司需求量进行数据库管理,形成中药材信息管理系统、中药材蕴藏-需求预测系统和决策系统。公司根据需要生产,并且实施规范常用品种中药材的栽培种植,完善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他们深刻认识到中药的出路必须建立在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要确保野生资源不被毁灭。近年来,更是大力发展名贵药材的栽培和养殖,在资源的天然生长地,通过人工养育及科学管理,逐步形成半野生栽培状态的资源居群,以满足生产需要。这在实施中药材可持续性发展上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由于文化差异的原因,中药至今尚未被国外广泛接受,服用中药的外国人仍然是少数。由于中药配方颗粒在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中实施GMP监控,每个品种自原料、中间体、半成品、成品的各个环节分别建立各自的生产和质量管理文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吸收超临界提取、超微粉碎、膜分离等先进技术在生产工艺上不断创新,并采用高效液相(HPLC)、气相(GC)、薄层扫描(TLCS)、紫外(UV/VIS)、红外(IR)、原子发射(CIP)等国内外先进分析仪器对产品的性状、鉴别、浸出物、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装量差异、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质量指标进行检测,建立指纹图谱,以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控。“新、便、效、广”是中药配方颗粒的4大特点,就方便而言:中药配方颗粒仓储方便、药房配药方便、服用方便、紧急用药方便、保存方便和携带方便等。就疗效而言:中药配方颗粒保持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特色,随证处方;质量稳定,疗效可靠;10多年来,经数亿人次临床应用,其疗效与传统饮片汤剂无显著差异。就应用范围而言:能用于临床各科中医配方与临床科研,可组方内服、外洗、灌肠、外敷,可作为丸、片、膏、胶囊、合剂等各种剂型的原料,可用作医疗保健、滋补食疗、美容减肥等与健康生活有关的各个方面。因此,外国人较容易接受中药配方颗粒。现在,中药配方颗粒已经成为中医药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带动着世界各地的中医药爱好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医药的博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