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家中医院大夫频遇这样的病例:拿着医院大夫开的处方,在不同医院、药店抓药,效果相差很大
因中药讲究“道地”,货源不一样,疗效便有所不同 患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才能对症下药
近日,省城几家中医院大夫频繁遇到这样的病例:拿着医院大夫开的处方,在不同医院、药店抓药,疗效相差很大。目前,省城中药材市场的进货渠道主要有哪些?中药材质量凭什么方式检验?百姓怎样选择?11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小药店的药吃了两周不见好
前一阵,70多岁的老太郁琴因胃病到省中医院就诊,大夫先开了一周用量的处方。一周后,郁老太病情并无好转,医生便再次检查,并为她更换药方。又一周后,药物仍无效。郁老太第三次来到医院,大夫不解之下询问,郁老太道出内情。原来,因小药店的药材比医院便宜,她都是在外面抓药。后来,郁老太在医院抓药并服用一周,病情很快好转。
随后,记者采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市中医院等医院后得知,类似的病例,不少大夫都频繁遇到过。
货源不一样疗效有差别
11日,一业内人士在采访时说,中药特别讲究“道地”。比如黄芪,山西生长3年的黄芪口碑最好,市场上卖30元一公斤;河北生长1年的黄芪,也就几元一斤。同是黄芪,货源不一样,疗效肯定也不同。
一张省中医院呼吸科开具的一周用量的处方,医院划价68元;街边小药店划价为49元、51元、54元不等。问及定价依据时,一药店工作人员回答:“价格都经过了物价局批准,但因进货渠道不同,药品价格有差异也正常。”省中医院大夫说:“物价局明确规定,医院药品可在进价基础上自行加价15%以内。医院的药价也是按规定执行。”
进货渠道“五花八门”
目前,省城中药材进货渠道并不统一,大医院是固定的中药企业配送,小药店则是五花八门。加上中药材很难靠肉眼、外观来分辨好坏,导致中药材市场出现监管“盲点”。
对此,省卫生厅中医局只限于为中医医疗机构与药房入库的质量检验情况、出库的质量等把关,食药监局也定期抽检中药饮片的合格情况,以确保市场秩序。业内人士表示,除相关部门加大对这一市场的监管外,群众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质量有问题的药品要积极举报,才有助于维护大家的合法权益。
药材质量直接影响药效
业内人士介绍,从专业角度讲,辨别中药材质量要从来源、炮制以及调剂等几方面去看。
炮制,通俗地讲,是将药材切片后再统一散装。一种药材切成圆片或方片都是非常讲究的,具有规律性与科学性,不能随便切。
中药材的剂量非常严格,非专业药剂师,无法准确地配好医生所开处方剂量。省城几家中医院药剂师基本保证持证上岗,而小药店抓药的医生,资质就很难保证。
受访业内人士建议,中药材讲究多,患者切不可光对比价格来选择购药地点,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及药店购买。遇到质量有问题的药品,可去食药监局进行询问或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