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要搞好质量管理,其首要任务是各级管理者应重视自身的管理工作并提高其质量。笔者通过几年来从事质量工作的经验和认识谈谈自已对此问题的看法。
1 管理职责
质量管理讲的是管理。而管理职责就是质量职责。质量职责包括管理工作职责和执行工作职责两部分。管理与执行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且执行服从管理。一般说来,管理者在现场执行中发生的问题都可以从管理上找到原因。正如ISO90001标准中说的“执行管理者自己的过程(如战略策划)质量,尤为重要”。由于质量管理是通过组织内部对各种过程进行管理来实现的,因此应重视管理工作的质量。
2 各级管理者应进入“角色”,明确职责,用心管理
质量管理是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在质量审核中发现,许多管理者还未完全履行自身的质量职责,即未完全进入“角色”。例如,ISO 9001标准在“管理职责”要素中明确规定了最高管理者的职责和工作项目,尽管只有几项,有的厂(所)长却仍然当“甩手掌柜”,即质量方针、质量 [收稿日期]2000-01-05目标叫人家定,管理评审委托别人搞;许多厂(所)的管理者代表还停留在作为质量部门代表的水平,尚无代表最高管理者对有关质量管理方面问题进行横向协调的权力;其他各管理层次上的管理者往往强调最高管理者对管理工作质量负全责,缺乏工作主动性,不研究自己的现状,不抓具体的管理工作,只起传声筒的作用。
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实施质量责任制。当前,导致质量责任制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a.质量职责不分管理和执行职责。有的厂(所)将质量责任分主办和协办,协办的部门可以顶着不办。部门之间的分工成了分家,使管理职能不能得到发挥或充分发挥。
b.质量职能层次不清。有的厂(所)对自身的管理要求不明确。尤其是科、室和车间班组一级的管理经常处于放任状态。因此,抓管理,要划清各管理层次的职能。
c.质量责任未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者身上。许多厂(所)都规定了部门的职责,大家的事大家干,却未将质量责任落实到具体管理者身上。
由于质量职责未落实,质量职能层次不清,因此,造成了管理上有死角。
有的管理者虽然扮起了“角色”,但没有用心去“演”,没有认真去管理。例如:在某厂抽查产品定期试验情况时发现,试验记录和试验报告均未涉及试验计划中规定的“电源波动”一试验项目,但该试验计划和试验报告都是经有关管理者校对、审核及批准确认的。造成未做“电源波动”试验的原因,不是这厂不具备试验条件,而是管理者在管理上的疏忽,即对试验计划的组织安排不够精心,对试验报告的审查不够用心。由此可见,在管理工作上,如果管理者仅一般地号召,而不精心地组织和认真地检查,许多管理工作则往往不能落实或不能完全落实。
3 管理者必须了解质量工作的特点、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和质量管理的原理,努力进行科学管理
质量管理有其本身的特点、对象和原理。要把质量工作搞好,管理者必须对其有一定的认识,以便把管理工作做得好。
质量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附属性。质量工作是紧紧围绕着产品的技术要求及其实现而展开的。正如ISO 9000标准强调的“质量体系要求是对产品技术要求的补充”。因此,质量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着产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并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二是渗透性。质量工作渗透于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所有质量活动,及各职能部门和各类人员自身的工作质量中。如技术管理中的“三级审签”,审签的过程就是质量控制的过程。因此,在落实质量职责的基础上,必须提高各类人员的工作质量,以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涉及技术、管理和人三大因素。技术因素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它在当前型号研制过程中已得到充分的证实。技术因素是指用于产品的技术,包括产品和过程(工艺)技术要求及方法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所有用于产品的这些技术都必须经过试验或现场使用而被证实。在此期间,验证试验是证实产品是否符合其技术要求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某产品在外场例试连续两次未通过,其中涉及某配套产品的“小高度跟踪”问题,该问题早在1989年的产品设计评审中就已提出,但一直未引起有关管理者的重视并给予证实。再如,某机种发动机叶片断裂,经查1983年设计定型技术鉴定报告发现,其中已提出彻底解决谐振和抓紧试验鉴定工作的要求,而实际上这一要求至今尚未落实。
管理因素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保证性因素。管理的任务是对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进行控制,以减少和消除不合格产品,尤其是要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实际上,管理就是对过程进行管理。当前,在质量审核中发现,许多厂(所)在过程管理上存在着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过程的接口关系处理不好。例如,某厂在与承制厂签订外协件减振器的技术协议中引用了相关的行业标准,该行业标准规定:对大批量或成批生产的产品,应定期抽查产品,进行速度特性、温度衰减和耐久性能试验。然而在技术协议签订后,因无人去审查或消化该技术协议,使得上述定期性试验要求未纳入有关入厂复验文件中。正是由于未进行这些定期性试验考核,所以该产品在使用中故障率很高、可靠性很低。再如,许多厂(所)的产品设计图纸和工艺规程中有些特性是采用控制工装的方法来保证的,但这些工装却未完全纳入定检的范围,且技术部门和检定部门互不协调。同时,这些厂(所)又未安排人对这些接口关系进行具体跟踪和协调。另一个是过程反馈的信息未落实,整改不及时。例如,某所在交付某新产品时,因该产品性能指标达不到规定要求而进行了返修,返修时在产品的AD板上加了门电路延迟。之后,这个所未办理加门电路的更改手续和更改记录,使得产品的实际交付状态与图纸要求不一。再如,在抽查某产品的试制技术报告时发现,报告中记述了某厂因产品的液压活塞衬套密封处漏油,而组织了多次技术攻关,并对密封胶圈的材质和截面尺寸进行更改的情况。但在该胶圈图纸上其更改内容却未到位。由此可见,对过程中反馈信息的整改不及时、不记录是造成产品重复性故障的重要原因。
人的因素是影响产品质量的最活跃因素,也是关键性因素。常言道:事在人为。对人的管理是最难的。人们的分工有不同,人的岗位技能、知识和职业道德体现了人员的素质,人员的素质应与其岗位相适应。在质量审核中多次发现,有些厂(所)有弄虚作假的现象。例如,某厂正在进行大修的设备,其“设备保修手册”中“一保”检查登记表上每天都打上检查完好的标记。更有甚者,在检查某厂时,他们背着审核员更改试验报告的日期,将1995年改为1997年。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管理者自身的形象对执行人员影响很大。在人的因素中管理者是决定性的因素。
质量管理应遵循P(计划)、D(实施)、C(检查)和A(改进)循环的原理,不断实施质量改进。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都有改进的余地。特别在当前经济体制改变中,新的事物不断涌现,但质量管理的原理是不变的。管理者应本着顾客至上,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工作要讲究效率和效益的原则,在简化、优化过程及减少重复性劳动上下功夫;在加快过程信息的反馈和处置的同时,不断在实施质量改进上下动夫。
4 应加强对各级管理者的培训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年轻干部走上了管理工作的岗位,由于他们对自身业务的管理工作缺乏必要的经历和经验,在质量方面也无教训可汲取。因此,要让他们加快成长,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磨刀不误砍柴工。各厂(所)应有计划地对各管理层次的管理者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