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二)

时间
2008-12-09

11.丹参

丹参别名红根、血参根、红丹参、紫丹参等,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o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的功能。

丹参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寒、怕早、怕涝。野生于向阳山坡草丛、沟边、路旁或栽培于丘陵、台地。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市的500多个县(市、区)均有分布。以山东平邑、莒县,江苏射阳,河南蒿县、灵宝、卢氏,陕西洛南,河北安国、抚宁,浙江绍兴、三门,四川中江、巴中及安徽部分地区产量大,以四川、安徽、河南等地所产丹参质量好,销全国并出口。

丹参过去多用野生,栽培始于近代。1930年版四川《中江县志》记载:“丹参一物,用途甚隘,而吾邑种植数十年,尤其甚于民国初期,始发及三四十万斤。”建国后,1954-1957年全国年收购830吨。60-70代各地野变家种成功后生产有较大发展,1978年收购4000吨,销售6500吨。加上部分库存,产销基本平衡。1985年收购量创历史最高水平,达6200多吨,发生逾量。

丹参的野生资源不断减少,野生丹参的质量也下降。家种丹参要承担市场供应的主要任务,因此要合理布局,加强基地建设。野生丹参要根据市场需要和家种情况,有计划地采挖。当前,家、野丹参每年生产收购量在4500—5000吨为宜。12·巴戟天

巴戟天别名鸡肠风、鸡眼藤,兔子藤等,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inda officinalis How)的干燥根。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的功能。

巴戟天属热带、亚热带植物,喜温暖湿润,耐高湿恶寒。野生或栽培在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丘陵、坡地。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江西、湖北、云南、四川等省、区。主产于广东德庆、五华、郁南、紫金、封开、和平、高要,海南琼海、万宁,广西北流、容县、灵山、钦州、于明,福建南靖、平和、武平等县。以广东产量大、质量好,销全国并出口。

巴戟天过去用野生资源,国内收购数量较小。70年代以前,每年收购巴戟天30~40吨左右,市场供应主要以进口为主。广东、广西、福建三省于60年代中期开始人工栽培,1978年广东“巴戟天栽培繁殖研究”科研成果,获科学大会奖。80年代,家种巴戟天发展较快,年平均收购量由200吨,上升到500吨左右,减少了进口,国产巴戟天已占巴戟天销售量的50%以上。

巴戟天野生资源不足,但人工栽培已形成规模。主产区广东等地,应在保护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提高栽培技术,力求稳步地发展。13.甘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hcb.)、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i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定痛,调和诸药的功能。

甘草喜干燥,耐严寒,野生于干旱的砂质轻盐化棕钙土、灰钙土上。宜栽培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低的砂质壤土,涝洼地不宜种植。分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250多个县(市、区、旗)。甘草商品分东草、西草。产于内蒙古西部、宁夏、新疆诸省、区的皮细色、红粉足质优、斩头去尾者为西草。产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的皮粗、呈紫红或灰褐色、粉性差者为东草。胀果甘草产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及东部哈密、吐鲁番及甘肃酒泉、金塔等地。光果甘草产于新疆北部及青海、甘肃部分地区。如:

全国甘草产区分布表,新疆分布县数71,主产区巴楚、沙雅、阿瓦提、轮台、尉犁、且末、温宿、麦盖提、库车、阿图什布、哈密、库尔勒、察布查尔、若羌、和田、莎车、墨玉、精河、和硕、巩留、于田;内蒙古分布县数55主产区鄂托克前、杭锦旗、达拉特旗、敖汉旗、阿拉善右、奈曼旗、翁牛特旗、鄂托克旗、巴林右旗、阿拉善左、开鲁、察布右中、乌审旗、扎鲁特旗、正镶白旗、阿鲁科沁;宁夏分布县数16,主产区盐池、同心、灵武、中宁、陶乐。

我国甘草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分布广、蕴藏量大、质量好,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大量出口。尤其是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杭锦旗等地所产“梁外草”和内蒙古西部与宁夏接壤的鄂尔多斯台地以及甘肃等地出产的“西正草”,以其色红、皮细、体重、质坚实、口面光洁、粉性足、加工讲究而驰名国内外。建国前,华北、东北地区年收购量一般在4000多吨。建国后,1957年全国收购近2万吨,销售1万吨;60年代初期,年收购8800吨,略有不足;1963年收购1.4万吨,发生逾量;60年末期至80年代中期年平均收购2万吨。甘草销售从1970年起一直在万吨以上,保证了正常需要。目前,甘草开发量长期居高不下,盲目地、无计划地采挖,使部分甘草产区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使我国甘草资源能够永续利用,应贯彻《草原法》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建立甘草保护区,实行围栏护育,轮封轮采。整顿市场,加强管理,限制出口。14.龙胆

龙胆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a Kitag.)、龙胆(Gentiana scabra Bge.)、三花龙胆(Gentiana triflora Pall.)或坚龙胆(Gentiana rigescens Franch.)的干燥根及根茎。前三种习称“龙胆”,后一种习称“坚龙胆”。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的功能。

龙胆喜潮湿凉爽气候,耐湿、耐寒、忌强光照射。野生于山区、坡地、林缘及灌木丛中。分布于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青海等省(区)360多个县(市、区旗)。以黑龙江、四川、云南龙胆质量好,产量大,销全国并出口。如:

全国龙胆产区分布表,内蒙分布县数16,生产区额尔古左、阿荣旗、牙克石市、额尔古右、鄂伦春旗、扎兰屯市;吉林分布县数34,生产区长白、永吉、蛟河、磐石、桦甸市、珲春市、临江区;黑龙江分布县数41,生产区杜尔伯特、齐齐哈尔、穆棱、富裕、东宁、泰来、伊春市;四川分布县数58,生产区木里、盐源、布施、冕宁、喜德、汉源、苍溪;贵州分布县数60,生产区纳雍、赫章、遵义、正安、都匀市、开阳、习水、望谟;云南分布县数76,生产区镇远、金江、景谷、普洱、景东、元阳、剑川、滕冲、泸水。

龙胆为野生品。建国后,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量增加。1957年,全国收购280吨,销售250多吨;1960年收购下降,供应不足;1970年购、销分别为700吨和500吨,1978年分别达到1800吨和1300吨。几十年来,地区间龙胆收购的数量发生了变化,1957年东北区龙胆收购量占全国18.5%,西南区占37%;1965年东北区占53.1%,西南区占25.5%;1978年和1983年,东北区占20%和5%,西南区占75.1%和91%。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东北龙胆生长年限长,资源减少,产区逐步向西南区转移。

由于长期开发利用,龙服野生资源日趋减少。保护野生资源,迫在眉睫,为此,各产区要实行人工抚育,封滩育草,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并开展地上部分利用和开发新资源的研究。15.白术

白术别名于术、贡术、冬术、浙术、种术,为菊科植物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干燥根茎。具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功能。

白术喜凉爽的气候环境,忌高温多湿。栽培于平坝、丘陵、低山。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浙江磐安、新昌、东阳、嵊县、天台,湖南平江、溆浦,江西宜春、龙江,四川秀山、酉阳、黔江,安徽太和、界首等地。以浙江产白术为地道药材,是著名的“渐八味”之一,销全国并出口。

白术在浙江栽培始于宋代以前,明、清以来迅速发展。据《中闰土产综览》记载,1936年,浙江、皖南年产量已达500吨左右。1957年全国收购已达5000吨左右,产大开销;6O年代调整生产,年收购量下降到2500吨,产销基本平衡;70-80年代初期,新老产区竞相发展,年平均收购量分别上升列6000-8O00吨.连续发生逾量;80年代中期上90年代初期,白术的产销又出现两次起伏,目前商品供应又显不足。

白术适应性较强,产地多,生产潜力大,由于竞价格的影响,生产极不稳定。应根据白求的特点和现状,合理布局,适当调整商品质量差产量低的产区,协调好产销关系,加强市场预测,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培育良种,防治病虫害,力求提高单产和商品质量。目前白术的年收购应以7000-7500吨为宜。16.白芍

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具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能。

白芍喜温和、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栽培或野生于平坝、丘陵或较低山地,适应性强。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宁夏都有分布。主产于安徽、浙江、四川三省。安徽亳县、涡阳等地的“亳白芍”,浙江东阳、磐安等地的“杭白芍”;四川中江、渠县等地的“川白芍”,皆为名品,蜚声国内外。

安徽、山东、浙江的白芍栽培始于明、清以前,四川始于清代。建国后,全国白芍发展较快,1953-1957年,年平均收购量3000吨,产销基本平衡;60年代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种植面积减少,年平均收购量下降到2000吨;主产区经过多年的恢复发展,新产区扩大了种植面积,到70年代初,年收购置上升到8000吨,出现产大于销;尽管如此,因收购价格高,各地还是竞相发展,年均收购置上升到21000吨,是年销售量的3倍,造成商品的严重积压和损失;经过15年的生产调整,产销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才获得解决。

白芍为我国历史上因盲目生产、商品积压量最大(1980年前后库存10万余吨)、库存时间最长的品种,应当引以为鉴。白芍的生产应巩固发展产量高、质量好的主产区,控制次产区生产,目前以每年8000吨左右为宜。除药用外,应研究综合利用,扩大新用途,以支持生产,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7.白芷

白芷别名香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a(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dahurica(Fisch.ex Hoffm.) 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 Sha

et Yuan]的干燥根。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功能。

白芷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栽培于平坝、丘陵。主产于河南长葛、禹县等县的称“禹白芷”;主产于河北安国等县的称‘祁白芷’。主产于浙江杭州、永康等地的称“杭白芷”。浙江、江苏、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等均有栽培。主产于四川遂宁、达县等县的称“川白芷”,以上皆为名品,销全国并出口。除主产区外,各省产白芷多自产自销。

白芷古代用野生,后经河南、浙江、四川等省发展为栽培。1957年全国收购300吨,销售400多吨;1960年收购上升到1000吨左右,销售800多吨,产销基本平衡;60年代中期,白芷生产形势很好,商品贮存中的生虫、霉变问题得到解决,调动了药农的生产积极性,年收购白芷5000多吨,销售1000多吨,发生逾量。在以后的20多年中,白芷的生产几度上下波动,产量极不稳定。比如,1970年全国收购白芷仅1000多吨,销售2500多吨,供不应求。1985年年收购量达到2万吨,为销售量的6-7倍,商品严重积压。

白芷适应性强,生长期短,繁殖快,产地广,生产不易控制。应加强市场预测和计划指导,巩固发展老产区的优质产品,稳定生产。目前,每年以收购2500-3000吨为宜。18.玄参

玄参别名元参、黑参、浙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u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具凉血滋阴,泻火解毒功能。

玄参喜温暖湿润气候,栽培或野生于平坝、丘陵、山地。适应性较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主产浙江东阳、杭州、临海、临安、富阳、桐庐等地,称“浙玄参”,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享誉国内外。湖南(龙山)、四川(巫山、南川、秀山)、湖北(建始、巴东)等地产量亦大,销全国并出口。野生者习称“土玄参”,已少采用。

玄参栽培始于近代。50年代,全国年收购量约1000吨。60年代,各地相继引种成功,全国年收购量为2000-3000吨,销售1000—2000吨,供过于求。70年代末期,因生产过热,1978年收购量高达5600吨。80年代初,采取大幅度调整生产,到1985年以后,产销基本平衡。

玄参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生产产地多,产量容易上下波动。应巩固发展主产区;调整产量低、质量差的地区。目前玄参以每年收购4000-4500吨为宜。19.半夏

半夏别名三步跳、麻芋子、三叶半夏等,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的干燥块茎。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功能。

半夏喜温暖湿润气候,野生于丘陵、山地的阴湿环境,多在农田与粮、棉等农作物伴生。全国20多个省(市、区)有分布。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安徽、山东、浙江等省。如:

全国半夏产区分布表,四川分布县数173,主产区安岳、蓬溪、开县、忠县、营山、南部、西充、广安、万源、理县、喜德、布拖、木里、盐源等;贵州分布县数80,主产区遵义、习水、务川、石矸、纳雍、赤辜、织金、威宁、睛镇、普安、望漠、镇远等;湖北分布县数43,主产区老河口、襄阳、阳新、天门等;湖南分布县数55,主产区隆回、新宁、洞口、平江、桃江、安化、慈利、石门、涟源、双峰、新化、保靖、水顺等;河南分布县数17,主产区淮滨、息县、灵宝、卢氏、渑池等;山东分布县数19,主产区莱阳、金乡、五莲、海阳、胶南等;安徽分布县数21,主产区宁国、阜南、颖上、怀宁、宣城、舒城等;浙江分布县数60,主产区淳安、建德、肖山等。

半夏以野生为主,分布零星分散。建国初期至60年代,全国年平均收购2000吨左右。主产区四川,正常年收购量1000吨。1978年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农田精耕细作,半夏的生长受到影响,收购量下降。例如,湖北省60—70年代,年平均收购置200多吨,80年代下降到70吨。60-70年代,浙江、江苏、云南、安徽年平均收购量300吨,80年代年平均收购量仅65吨。目前,半夏资源在全国各地呈普遍减少的趋势,市场供应不足,不少地区以广西水半夏代用。全国半夏产区分布表。

今后要在保护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要迅速突破人工栽培这一关,变野生为家种,研究增产技术,普及推广,争取尽快解决药用问题。20.地黄

地黄别名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n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块根。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熟地黄具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

地黄喜温和而较干燥的气候,栽培于平坝、丘陵或野生于向阳山坡、荒地。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市、区均有分布。生产于河南温县、沁阳、武陟、博爱等县,旧属怀庆府,故名“怀庆地黄”,为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畅销国内外。

地黄原出咸阳,后河南怀庆发展为地道品,栽培历史可上朔到周朝,是历史最悠久的品种之一,也是进贡历代封建王朝的土特产品之一。建国后,50-60年代中期,地黄年收购量在2000-5000吨左右;60年代末期达到25000吨,形成突出的高峰,商品逾量;70年代末,年收购量为33000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形成建国后又一次生产和库存积压的高峰;80年代后期,才逐步恢复正常生产。

地黄生产周期短,增产潜力大,产区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地黄生产缺乏统一指导,产销关系不协调,生产布局不尽合理,种植分散,难以管理;品种退化,单产低,质量下降。今后应调整布局,巩固发展温县、沁阳、武陟、孟县、博爱等传统产区;调整生产分散,质量低劣的地区;选育良种,提高地黄的生产管理水平;研究地黄的综合利用途径,扩大使用范围,促进地黄生产的发展。21.当归

当归又名秦归、西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能。

当归喜凉爽、湿润的气候。野生资源仅分布于甘肃漳县、舟曲境内人迹罕至的高山丛林。当归均为栽培品,宜在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潮湿山区生长。分布于甘肃、宁夏、青海、陕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主产于甘肃岷县、宕昌、渭源、漳县及武都、文县、卓尼、临县等县,量大质优,称“秦归”或“西归”,销全国并大量出口。云南维西、德钦、中甸、兰坪等县产量次之,质量亦佳,称“云归”。其次,四川南坪、平武、宝兴县及陕西陇县、平利县产量亦较大。

甘肃是我国最大的当归产区,年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甘肃岷县、宕昌栽培当归历史悠久,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著名的“秦归”基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建国后,生产发展较快,常年种植8万亩左右,年产量在8000—10000吨,年销售量6000—8000吨,产销平衡。80年代以前,当归的生产除60年代初期因自然灾害而严重减产外,生产稳步发展,产、销基本平衡。80年代开始,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年产量高达4万吨,为当年销售量的4倍,造成商品的大量积压,药材部门无力收购,严重地影响了药农的生产积极性。

据统计,全国当归年需要量约1.2万吨左右,按甘肃当归平均亩产125公斤计算,每年种植10万亩即可。应认真分析当归的产销规律和发展趋势,制定长远规划,加强宏观调控,使当归生产有计划发展。近年来对当归进行了深度开发的系统研究,创制了腹宁滴丸、浓当归注射液、当归精油注射液、归麻止痛膏以及当归多糖饮料、当归美容霜等一批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应加强宣传,进一步打开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