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并不可怕。它的到来,不过是提醒您,有些情志过度了,如果您能重新平衡一下,症状也就消除了。可通常大家把身体对我们善意的提醒当成了敌人,不去首先消除病因,却忙于破坏预警系统。就像醉汉打孩子,不找自己的原因,却看着孩子别扭。
疾病原来也只不过是一个假想敌,我们一直在用自己的右手打着自己的左脸。疾病不是勇气可以战胜的,不是刚强可以抵挡的。它是绳扣,只能解开;它是坚冰,只能融化。
很多网友通过博客给我留言,说自己浑身是病,让我帮忙找找病因。古有悬丝诊脉,尚可临帐听音,今朝网络断疾,全然隔山买牛。其实,自己的病本来自己最清楚,只是要多几分自信,加上知晓一些简单的祛病养生知识,就可以轻装上阵了。当然,复杂的病因,还是要去医院找有经验的医生来帮忙,才是明智之举。
《灵枢经》说:“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气合而有形”是指正气和邪气相会合后发生斗争,便会出现各种症状,也就是中医所讲的“百病从气生”。
“百病从气生”的“气”分为外气和内气。外气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气指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同时,人的先天禀赋也是至关重要的。《灵枢经?五变》中说:“人之有常病也,亦因其骨节、皮肤、腠理之不坚固者,邪之所舍也,故常为病。”
知道了病因,我们就有了应对疾病的办法。对于内气,也就是情志,我们要保持协调,不令偏激,该喜悦时喜悦,该愤怒时愤怒,该思虑时思虑,该恐惧时恐惧,该悲伤时悲伤,但是要有一个限度,不可过度而无节制,这样我们就不会被内气所伤。《黄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能拥有如此心境当然最好,但这是古代圣人的准则,对于世俗之人,恐怕难以在短时间内修成正果,我们还是随常人之情,不要过于刻意就是。
有朋友可能会说:“您之前刚说过‘人最大的疾病就是恐惧’,现在怎么又说‘该恐惧时恐惧’呢,岂不是出尔反尔?”您问得好,恐惧本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保护我们不受外界伤害的护身符。试想,如果我们碰到毒蛇却不知恐惧,而是毫不躲避地从它的头上踩过去;如果我们面临沼泽,却仍然大踏步前进而不知绕行,那后果会怎样呢?
本能的恐惧会令我们警醒,会赐给我们应急的力量,会让我们远离危险。但是如果面对的是一条假蛇,我们仍然大惊失色,明明是子虚乌有,却依然杞人忧天,那就是无谓的恐惧了。
忧虑和悲伤一样,都是人类美好的感情。如果我们看《红楼梦》时,没有这两种情怀,那么这本书怎么会成为不朽的名著呢?有许多经典的电影,会让人痛哭流涕,伤心不已,但大家仍然乐此不疲,百看不厌,百哭不倦。没有忧虑,就没有解脱;没有悲伤,就没有喜悦。禅经说得好:“烦恼即菩提。”
中医讲“怒伤肝,喜伤心,忧悲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是说人的七情超过了限度就会伤及五脏。但如果七情自然而发,不但不伤,反而会增进脏腑的功能。比如,怒伤肝,但对于那些没有火气或抑郁太久的人,怒则可激发他的阳刚之气,宣散他的郁结之火;忧悲伤肺,但对于长期忍气吞声、忍辱负重的人,诱导其忧悲,可以一哭解千愁;恐伤肾,但当遇到危险时,您的肾上腺激素会迅速分泌,给您以平日数倍的能量。所以,没有绝对的伤与不伤,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道所谓的疾病并不可怕。它的到来,不过是提醒您,有些情志过度了,如果能重新平衡一下,症状也就消除了。可通常大家把身体对我们善意的提醒当成了敌人,不去首先消除病因,却忙于破坏预警系统。就像醉汉打孩子,不找自己的原因,却看着孩子别扭。
再说说外气。风、寒、暑、湿、燥、火,本来是宇宙空间的自然产物,但如果与我们的身体“不投脾气”,就会成为我们的致病因素。举个简单的例子,虚寒体质的人怕冷,那么风寒就会成为他的致病因素,而暑热却不会伤害他,有许多人盛夏还要盖着被子睡觉呢!而阳气旺盛的人喜欢寒凉的环境,冰天雪地里才觉得神清气爽。所以,对于外气我们要“避之有时”,冬天御寒保暖,夏天避暑降温,秋天滋阴润燥,春天宣热防风。
看来,无论是内气还是外气,都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也没有必要去消灭它、压制它,只要做到趋利避害、同气相求就好。就像您周围的人,有投缘的,也有犯相的,那就找您喜欢的在一起。
疾病原来也只不过是一个假想敌,我们一直在用自己的右手打着自己的左脸。疾病不是勇气可以战胜的,不是刚强可以抵挡的。它是绳扣,只能解开;它是坚冰,只能融化。
当然,疾病当中还有高温灼伤、刀枪创伤、跌撞磕碰、寄生虫、传染病等与情志和气候无关的外部伤害,尤其是传染病。《黄帝内经?刺法论》中告诉了我们许多预防之法。这些疾病虽然不是这里要讨论的,但同样的道理,只要您知道趋吉避凶之法,而不是拿着钢刀去寻找野兽作战,那您就不会被野兽咬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