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临床医书中的本草内容与特点

时间
2008-12-09

关键词:临床医书 本草 内容 特点

摘要:通过对临床医方书《千金要方》、《寿世保元》、《侣山堂类辨》、《妇人大全良方》、《幼幼新书》中有关本草内容的描写与总结,揭示其特点,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医书本草内容多与临床应用关系密切,药物的选择常为临床各科病证的常用有效之药。②这部分本草内容多重视药材、饮片、产地、炮制各方面的鉴别,重视药物配伍,突出对药效的研究。③重视药物的炮制及煎服法。医方书中所记载的本草内容也是本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草专著所记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中医学的发展,首先就源于药物,在一般人们还不能懂得中医阴阳五行的基本的辨病辨证的时候,首先听说的便是“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由认识草药而认识了中医。从二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始,本草学逐渐演变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系统的分类,及各类本草从种植、采收、炮制、鉴别、配伍等完整的内容。自有文字记载的医书问世后,专门的本草学著作也有数百部之多了。其丰富的本草学内容还不能完全从这些本草著作中反映出来,在地方志、佛道经、农林、民俗等多科著作中,都还包含相当的本草内容,尤其是各类临床医书,及其他非本草类医书中的本草内容,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使之不断补充和完善着本草学的内容,紧跟并促进着本草学的发展。由于近年工作中大量接触了临床医书中的本草内容,在这方面有很深的感触,故以“简论临床医书中的本草内容与特点”为题,以期抛砖引玉,希望看到更多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通常所指的医书本草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1、方书。2、综合性临床医书与各科临床医书。3、其他一切与医学有关的医书中的本草内容。

方书是适应中医发展的一类颇具特点的医书,从汉代的《伤寒论》起,就基本建立了中医理、法、方、药完整的诊疗体系,而方书中的内容正是基于治疗上的需要,着重于方药内容的一类医书。方书的内容贴近临床,书中除简述病证特点与临床表现外,还多记有临床辨证,且所对应药方的内容,既与临床病证紧密相联,又体现了本草学方面的许多内容。最多碰到的便是药物炮制、配伍,并煎服法,这些内容都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着本草内容。但对于大型、临床价值较高的方书,其作者往往仍嫌不足,还多备有专门篇章来论述本草的栽培、采集、鉴别等内容,以便读者能更全面地了解和利用本草为临床服务。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作者在这部30卷的著作中,除第26卷为全卷食治本草外,在第1卷第6节中著有如何用药;在第24卷前三论中,记有解食毒、解百药毒、解五石毒内容,对草药的用药宜忌作了进一步阐述。而26卷的食治本草则是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药食同源、膳食治病的道理、方法及配伍等多方面的药学知识,为食疗本草作为本草学的独立分支的建立、完善打下了重要基础。此卷从本草学中的果实、菜蔬、谷米、鸟、兽五部分中共选取药物154种。各药介绍性味、功能、主治,尤其是对脏腑的作用,及服用、配伍禁忌。该卷第一论为序论,这段序论也可以讲是对食疗本草的总论:“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不但对食物本草治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又着重讲述了五味入五脏的五行学说在临床的应用。这些宝贵的本草内容虽不是源于本草专著中,而是首先载于方书中,但这些无疑应是本草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这一类著作还有唐代另外的大型方书《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宋代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和剂局方》等,这些方书中均载有大量的本草内容。

在综合性临床医书中,亦往往载有一定数量的本草内容。如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医书《寿世保元》,共10卷,分卷记录了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临床常见病证的临证诊疗。在此书的第1卷,除述有五脏、经脉、病因等学说外,特设“本草”一论,包括了三部分内容:1、药物总论。2、汤、膏、散、丸、渍酒五种剂型的适应证。3、四百味常用中药的药性歌括,包括简明药性、功能主治及常用的炮制方法。在“药论”中记有“本草药品虽多,然其味不过五,乃甘、辛、咸、苦、酸是也;而其性不过六:温、凉、补、泻、升、降是也。”“且甘、辛、温、补、升者,阳也;苦、咸、凉、泻、降者,阴也。淡渗泄而属阴,酸性阳而味阴,故药有纯阳者、有纯阴者,有阴中之阳、有阳中之阴;有专用其气者,有独用其味者。大抵味之厚者必补,气之重者必降;味淡则泻,性轻则升。升者治在上、在表之病,降者治在下、在里之疾。”这些是由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总结而成,具有选药组方总体的指导意义。书中对治病常用五法的具体做法、适应证及原因亦做了详尽解释。如针对丸剂指出“治下焦疾者,如梧子大;治中焦疾者,如绿豆大;治上焦疾者,如粒米大。因病不能速去,取其舒缓,逐渐成功,故曰:丸者缓也。用水丸者,或蒸饼作稀糊丸者,取其易化,而治上焦也。和稠面和丸者,或饭糊丸者,取略迟化,能达中焦也。或酒或醋丸者,取其收散之意;泡半夏、南星,欲去湿痰者,以生姜自然汁取稀糊为丸,亦取其易化也。神曲丸者取其消食;山药糊丸者取其涩,炼蜜丸者取其迟化而易循经络;蜡丸取其难化,能固护药之味气,势力全备,直过膈而作效也。”详尽的用药法则,补充了一般本草书在这方面的欠缺,使其相同的药味发挥了最大的药效。

另外还有一些与临床密切的医话医论小册子中,亦记述了不少宝贵的本草内容。如清代医家张志聪所撰的《侣山堂类辨》,书中内容短小精悍,所论均为前书所未载,作者以自己的经验之谈,对历代传世的本草书于细微之中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有的则纠正或补充了其中的内容。如作者在“女贞实”一节中讲:“女贞虽与冬青同名,其种实异。冬青名冻青,叶微圆,子赤色,虫不造蜡为别也。世俗混用冻青,实二物,功用迥别,采择者不可不辨。”在“羌活、防风”一节中,有“神农列于上品之君药,后人改为卑贱之卒伍,何防风之不幸也!夫君令传行,亦随邮使所引,遍及万方,若以随所引至为卑贱,则羌活亦可为卒伍矣。如此议论虽不大有关系,但使后人从而和之,则陋习终不可挽回矣。”在“姜附辨”一节中有:“有以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附子得生姜则能发散之说者;有以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之说是,盖以姜附为同类疑惑后人,误事匪细。”这些夹叙夹议的本草内容在临床应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亦补充和完善了本草专著中尚缺的内容。

在临床专科医书中的本草内容亦同样丰富多彩,如《妇人大全良方》中的“辨制药物法度”共论及药物233味,均为书中方剂所用到的药物,论述的先后次序并非依照药性的寒热温凉,也不是依照药效的补泻通宣,而是按照药物的炮制方法。其论之首标有“凡药有宜火、宜酒者;有用子、用皮者;有去子去皮者;有去苗芦者……各各不同,今备于首。”从文中内容看,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1、药物的炮制。文中将二百余味药依照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若干类,如“并研令极细……”,“并用火煅、酽醋淬……”,“并洗,去苗芦,细切晒干……”,“诸香药并不可见火……”,“并用酥炙黄用……”等等。2、药物的鉴别。各类药物后均有小字标有鉴别,如辰砂后注“如镜面粉,旋者为上……”;石硫黄后注“如鹅儿黄者为上……”;滑石后注“出桂府者,明白而坚者方可用……”;阳起石后注“有云头雨脚,轻松如狼牙者,产于此地方可用,若是铺茸茁角者不可用……”;葛根后注“当用家葛,切片晒干用,今人多取铺家者,乃野葛也,有大毒,能动胎气……”;麻黄后注“拣小者为上,去根节,若以止汗用根节,用水煮去黄沫,不尔令人发烦躁。”橘皮后注“取多年拣小而红者佳,若大而黄者,柑皮也,恐不堪入药。大治产后肌浮。雷公云:产后肌浮,柑皮酒服者此也。”这部分内容强调了临床用药的选定、鉴别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强调了地道药材的作用,而对妇产科疾病有针对性疗效的更是一一指出。3、药物的采集。这也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方面。如指出:竹茹“轻轻刮淡竹皮是也。”枇杷叶“先用温水浸,刷去毛,却用姜汁炙。”五味子“入补药中宜炒用,入嗽药中宜生用。”桂心“补药用厚者,发散用薄者。”地龙“以生布袋盛,捶沙土,只取皮称。”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临床效用。4、对药物禁忌进一步强调的还有:如人参“本草云,不去芦则吐”;童子小便“夏日要入薄荷浸之,方免臭坏”;龙骨“以乳钵炙令极细,不可犯铁器”;猪羊肾及肝“并去脂膜,仍不可经水”。虽然在这里所提出的禁忌并不像本草书中那样系统全面,但却是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忽视或容易影响疗效的部分,多具有很实际的应用价值。

再看《幼幼新书》中的本草内容。《幼幼新书》是宋代刘昉所著一部系统的儿科专著,共40卷。其中第40卷为“论药叙方”,此卷分12部,列药物197味,基本为儿科临床常用有效药物。各药下很少述及功效、炮制,多是一句提示,或为异名,或为鉴别。如丹砂:“一名真珠”。云母:“杨损之云,黑者不任用,害人。”石钟乳:“本草云,不炼服之令人怵。”铁华粉:“一名铁衣,方中或云铁焰粉、铁印粉、铁精粉、铁粉,皆此粉也。”泽泻:“扁鹊云,多服病人眼昏。”王瓜根:“一名土瓜根,陈藏器云,有小毒,宜少进之。”牡桂:“一名桂枝,桂枝者,非身干也。”莽草:“本草云,用沐勿令入眼。”蜣螂:“本草云,临用当炙,勿置水中,令人吐。”以上内容,可以看到作者此处单列一卷的用意:1、虽内容均选自历代本草书,但此处无疑是有的放矢地再次提醒,提醒的重点在于有针对性的实用。2、由于地域、产地、品种各方面的差异,药名的不统一是很常见的问题,此处有针对性的提示,即保证了用药的准确性。3、不能在方子中出现的禁忌,此处予以提示。如矾石:“不炼服则杀人。”蛇床子:“入服食药即挼去皮、壳,取仁,微炒,杀毒用。”当归:“破血使头节,止血、止痛用归尾。”这部分内容除了摘自本草书外,尚有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因此书中凡引用前人的,作者均予以了标示,那未做标注的,显然属于经验之谈,如栀子:“皮薄而圆小者入药用,其大而长者不堪入药”;桃凫:“一名桃奴,是实着枝落实中有。”这里提示的所有药均为是书方剂中所选用的,故而也就指出了此卷设立的必要性。

从以上诸类医书中所载的本草内容看,虽然有些医书中所引的本草内容源自某些本草专著,但总的看起来是带有明显的应用特点,且多有医书作者个人的发挥。基本上有这样几个特点:1、临床医书所记的本草内容一般与临床应用关系更为密切,从药味的选择上,一般为临床各科病证的常用有效之药。2、在所记录的内容中,对药物的鉴别、配伍论述得最多。对药物的论述一般不像本草专著那样,包括药物的产地、品种、栽培、生长、采集等多方面的内容,而更注重与临床疗效有关的内容,注意各药物的禁忌与配伍后所能达到的最好疗效。3、医书本草内容更多地谈到药物的炮制、药物的剂型,以及随着时代、季节、病情、服药对象的变化而牵扯的剂量与服药法等与药物疗效紧密相联的众多内容。这些方面的大量内容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内容,成为本草学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在各种医方书中设有专篇、专卷论述本草内容的竟占现有医方书的20%左右。(对那些虽有议论,甚至有观点,但无明确设本草篇章的医书尚不在统计之内)。由此可以得知医书本草在整个本草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王咪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