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门事亲》刊本的流传概况初考

时间
2008-12-09

摘要:据《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儒门事亲》有22种不同版本。金代刻本已不可复见,据考证,其概貌与现通行本内容出入不大。元代刻本为现存最早刻本,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明代刻本有两种版式。一是《医方类聚》辑录本,以丛书面目出现,二是邵辅本与《医统正脉》本,邵本十四卷(不包括非子和所著的《三消论》),《医统正脉》本十五卷(含《三消化》),均为现通行本的主要底本。清代刻本以《四库全书》本为代表,民间也多有坊刻本。国外刊本有日本正德辛卯八月据邵本的翻刻本,是为日本洛阳松下睡鹤堂本。民国期间较好的刊本是《中国医学大成》丛书所收录的刊本。最后,作者对现代排印的几种校注本的优缺点作了比较、点评。

据1959年《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载,《儒门事亲》约有22种不同藏本。现存最早的刊刻本距今已730余年。它的刊刻流行情况尚未见人归纳讨论。现结合有关文献,按年代之序简括如下。

金代刻本

金代刻本现虽不可复见,但历史上有其存在的背景与条件。子和生前,全书已大致完稿,冠以《儒门事亲》篇题的医论三十篇已由麻知几润色定稿,其他部分尚待最后统稿。《金史》不言书名,仅云“其所著有六门三法之目”即是此故。张氏著作流传民间有三个来源。一是子和颇有医名,此书虽未最后定稿,但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卷次篇目,如《内经湿变五泄》。“洞泄”案载“戴人乃示《内经》洞泄之说”[1]即指此。这部分著作,通过手抄乃至民间私下刊刻,在张氏生前已经流传。子和晚年老病困顿,心情抑郁,所作自述诗云:“而今憔悴西山下,更比文章不值钱”,证实文章已在传读,而作者本人反无人问讯了。二是子和逝去后不久,元兵入侵中原,据有关史料可知,麻氏为避兵乱,由郾城逃向确山,中途将书稿藏于(山查)岈山(地在今遂平县西30公里处)。金人张颐斋也提到“惜其真本为征君藏于名山中,不可复见”[2],明·李濂《医史》亦云“此书兵尘鸿洞,藏诸查牙空穴中”。因麻氏中断了此书的全面润色统稿,形成前三卷文体流畅俊美,后诸卷文字质朴的差异。这种现象曾引起朱丹溪、刘宗厚等医家的怀疑,认为其后诸卷都非子和所撰。其稿也因此流入民间,被人刊行。三是门人常仲明、栾景先原就是此书的参与者,张、麻相继辞世后,二人亦会把刊行子和遗著的任务继承下去。李濂《医史》说“常仲明又摭其遗,为治法心要”,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点。元人刘祁乃金末遗民,其书《归潜志》为史家称为严肃认真之作。史书称“金末丧乱之事犹足有征者”[3]。子和与其父刘从益甚有交往,《归潜志》说子和“久居陈,游余先子之门”,应该对其人其书知之甚确,但他尚未见到三卷本或十四卷本的《儒门事亲》,仅提及“有三法六门之目”。钱大昕《金史·艺文志》还提到子和著作有《汗下吐法治病撮要》、《秘录奇方》、《张氏经验方》等篇目,也应是《治病百法》、《神效名方》、《三法六门》的不同篇名。造成篇目不一的原因:一是稿出多源;二是麻氏故去,失去了统稿人;三是刊刻者有把几种篇目汇集的意图。但有人据清·陆心源《仪顾堂文集》的考证认为,金刻本的概貌,与现通行本内容出入不大[4],

元代刻本

《儒门事亲》现存最早的刻本,当是元·中统三年(1262年)刊本。此本三卷,元翰林直学士,河东人高鸣序,现北京大学图书馆有藏,它的刊行距子和逝世仅34年。此本曾流传日本,丹波元简《医賸》中曾记述其概貌:“寻借元版于西京伊良子氏而抄之,凡三卷,首有中统年间高鸣序及金人张颐斋引,后有金人无名氏跋,篇数与《绀珠经》所载符矣”[5]。从颐斋引中还可得知,元刻三卷本源于流传的金本,其云“异时有好事者购得真本重刊而行之”,既云“重刊”,也说明此前早有三卷本的《儒门事亲》流行。其“真本”应指麻知几润色后,冠以《儒门事亲》之名的三卷定稿本。当然,张氏的其他篇目也在以单行本的形式流传,只是现已不可见其面貌罢了。

明代刻本

明刻本主要有两种版式,现按其刊行年代分述。

1.《医方类聚》辑录本

《医方类聚》乃朝鲜人金礼蒙收辑明·永乐年间以前的医籍150余种,加以分类汇编而成。此书援引的医籍,均止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刊行于1445年。原书在朝鲜已散佚不存,日本丹波元坚氏据家藏残本增补,重刊于1861年,即《医方类聚》江户学训堂本。此书卷帙浩大,辑录“宋元佚书亦复不少。盖篇帙之富,为现存医籍之冠”[6]。所辑《儒门事亲》,是以丛书的面目出现,分列《儒门事亲》、《治病百法》、《三法六门》、《十形三疗》、《治法杂论》、《杂记九门》、《神效名方》七目。《中国医籍考》据此认为《儒门事亲》“原系一部丛书”,说明现通行的十五卷本原曾为多部单行。有人怀疑《医方类聚》“仅将丛书子目分列,以示采摭之繁富”[4],若出于此目的,辑录者应增列《撮要图》、《治法心要》之目,而不会化繁为简,反而减少子目罗列。先有多种单行本,后被汇集成丛书,再转化为十四(十五)卷本的通行本,是符合《儒门事亲》刊刻流行发展规律的。据日本 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的考证,《扁华诀》、《病机论》等内容(即现卷十四),明代始附入《儒门事亲》,前人有题识可证。故可推断,约在元末明初,《儒门事亲》通行本之雏形已大致形成,但《医方类聚》辑录的仍然是丛书形式的刻本。它的特点,不仅刊刻年代较早,且未在国内流通,避免了重复翻刻出现的讹误,是唯一现存的以丛书本面貌出现的代表。

2.邵辅(柏涯)本与《医统正脉》本

邵本刊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十四卷,指不包括非子和所著的《三消论》而言。邵本当来源于元代民间流传刻本,而非元·中统三年三卷本。说明最迟在明初,已有人把子和有关著作集结出版并统以《儒门事亲》之名,形成丛书的版式衍变到现通行本的趋向。邵氏序云:“惜其版久已失传,本多亥豕之讹,因付儒医闻忠,校订锓梓”,证实十四卷的版式已经流行,并存在篇目窜乱,字句舛误之弊。尤其是明初,已有人把原为图表的内容均改为文字篇法,这也造成了新的讹误。邵辅十四卷本,是迄今现存较早的版本代表,现通行本大都以此本为祖本,故其讹误之处也沿袭至今。

明·王肯堂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刊行了汇辑古今44种中医名著,包括必读医经、脉学、病机、伤寒论著及内、外、针灸、医方、本草等医籍,以《医统正脉》命名的大型丛书。其间即录有《儒门事亲》。该丛书之主旨,乃吴勉学在丛书序言中所云:“医有统有脉,得其正脉,而后可以接医家之统。”王氏为明代著名医家,他主持的这套丛书流行较广,《医统正脉》本的《儒门事亲》十五卷(含《三消论》),同邵本一样,成为现通行本的主要底本,也是现存十五卷本的代表,但仍属邵本系统。

清代刻本

清代主要刊刻本以官方修撰的《四库全书》所录《儒门事亲》为代表,修竣于1778年,它是以邵序为原序的十五卷本。全书手抄无断句,编成后分藏七阁,未在民间广泛流通。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了此本,《四库》本《儒门事亲》才得以与读者见面。官书出于众手,又拘于功令与时限,虽然改正了一些明显误夺,但有所疏漏,《总目提要》中还将麻知几误认为麻革(麻革,字信之,虞乡人,文士。其出生年代晚于知几,1249年曾为《重修证类本草》作序,此时金亡20年,知几已逝去17年)。清代多有民间坊刻,其代表如清·宣统庚戌(1910年)上海千顷堂石印本。它们与现通行本无大差异,多是以明·邵辅本为祖本或《医统正脉》吴勉学校本为底本翻刻,保留了金人张颐斋引及无名氏跋,有的还附录了张子和自述诗四首,这些资料对了解张氏生平有一定参考价值。

另据地方志《南康府志》载,清代江西安义人詹墀(号樵珊)曾撰《儒门事亲集要》,惜未刊行,依名提示,或是一种节选本。

国外刊本如日本渡边荣元安甫于正德辛卯八月据邵本翻刻。此书附有日文假名标注及少量眉批,是为日本洛阳松下睡鹤堂本。正德为江户时代中御门天皇年号,公元1711年改元为正德,干支纪年正是辛卯,时值清康熙五十年。近年一些学者在文章中误将“正德辛卯”认作明·正德,是不知日本也通用干支纪年。此本十五卷,曾被利用作近代校注本的对校本之一。

近代刊刻本

民国期间较好的刊本是近人曹炳章氏主持的《中国医学大成》丛书所录,它以《医统正脉》本为底本,参校日本洛阳松下睡鹤堂本而成。曹氏亲为断句,因时间紧迫,校勘不精,屡屡出现误断不可畅读,有碍于医理。1990年上海科技出版社重刊《中国医学大成》时,又对《儒门事亲》增加邵本、《四库全书》本予以参校。

解放后,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年根据《中国医学大成》大东版并参照日本洛阳松下睡鹤堂本重校排印了《儒门事亲》,这是目前通行本的代表。

河南科技出版社1983年出版了张海岑等的校注本,此本的优点是在注释上明白畅晓,将直排改作横排以适应现代人阅读习惯,改用现代标点,有关段落后增写按语评说,有助于对张子和学术思想的理解。缺点亦是校勘不精,参校及旁校本选择过少。

199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子和医集》,此本合刊了《儒门事亲》与常德撰《伤寒心镜》,使目前存世的反映了和学术思想的著作合璧,并作了新的校注,其优点是注释部分做得较好,校勘部分依然问题较多,只在邵本系统陈陈相因,失校与误校在所难免。

近代刊刻流行的几个刻本,包括《四库全书》本、《医学大成》本、解放后的排印本与几种校注本,均是以明·邵辅本为祖本,以《医统正脉》本作底本或校本。明刻本的缺点,正如任应秋先生所云:“明人刻本,除了藩府所刻的较好外,无论官刻、私刻,都是马虎的多,脱漏错误习见不鲜”[7]。这些问题沿袭到清代及近代的通行本、校注本,都未能很好解决。

199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儒门事亲研究》,此书分“《儒门事亲》新论”与“《儒门事亲》新校”二编。“以张子和原著为基础,并结合临床应用,深入浅出,分题论述,阐明原理,发扬奥义,既不失张氏学术之精髓,又有作者之心得与发挥;既对张氏生平史实作了较详尽之考订,又对《儒门事亲》本身的结构与撰写作了仔细的分析,并参考各种善本,进行了精心的校勘。迄至目前,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研究张子和学术之重要著作。[8]

参考文献

[1]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9.(后引文未标码者均自此)

[2] 日·多纪元胤·中国医籍考.儒门事亲[M].见:皇汉医学丛书.北京:世界书局,1936:840.

[3] 元·脱脱.金史·卷一百一十五·列传五十三·完颜申奴[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方春阳.张子和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2):43.

[5] 日·丹波元简.医賸·儒门事亲[M].见:皇汉医学丛书.北京:世界书局,1936:30.

[6] 日·丹波元坚.医方类聚·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4.

[7] 任应秋.吴校医学启源·叙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5.

[8] 钱远铭.儒门事亲研究·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1.

荆门市石化医院(湖北,448000) 萧国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