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粉刺296例临床观察

时间
2008-12-09

粉刺多发于面部,以丘疹、脓疱、结节、有时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等为特征的一种皮肤病,现代医学称为寻常痤疮。我科采取内服中药、外涂复方雷硫洗剂的方法,治疗296例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96例均为我科门诊病人,男132例,女164例;年龄12~39岁,平均23.6岁;病程12天~3年,平均3个月。

1.2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初起在毛囊口,呈现小米粒大小红色丘疹,亦可演变为脓疱。此后可形成硬结样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严重病例可形成硬结性囊肿。(2)多发于男女青春期面部及胸背部,常伴有皮脂溢出。(3)多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感外邪等诱发。(4)青春期过后,多数可自然减轻。(5)妇女多伴有月经不调。

1.3临床分型与治疗方法

1.3.1肺经风热型225例,以红斑、丘疹为主,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当清泻肺经风热。方药:枇杷叶、桑白皮、黄芩各10g,野菊花、茯苓各12g,珍珠母、生石膏各30g,瓜蒌仁15g,生甘草3g。若脓疱多,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g,结节囊肿加夏枯草、浙贝母各10g。日1剂,水煎服。

1.3.2湿热蕴结型46例,以皮疹红肿疼痛、脓疱、丘疹为主,口臭、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方药: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g,连翘、生大黄、瓜蒌仁各15g,野菊花、黄芩、知母、赤芍、白芷各10g,生甘草3g。日1剂,水煎服。

1.3.3痰湿凝结型25例,以皮疹结成囊肿,或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久治不愈,反复发作。治当健脾利湿,化痰散结。党参、炙黄芪、茯苓、炒白术各20g,半夏、青皮、浙贝母、夏枯草、当归各10g,生甘草3g。若囊肿结节明显且质硬者,加昆布、海藻、丹参各15g。日1剂,水煎服。所有病例均外用复方雷硫洗剂,配方:雷琐辛3g,升华硫5g,灭滴灵2g,氧化锌10g,诸药研成粉末过120目筛,筛 出药粉加甘油5g再加入蒸馏水至100ml,炎症显著者加氯霉素粉1g。每次用药前先将洗剂振荡摇匀后,用无菌棉签沾药涂患处,每日1~2次。

1.4疗效评定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皮疹全部消退,无新疹出现;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消退30%以上;无效:皮疹及症状均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3典型病例

患者,女,23岁。面部发生粉刺已1年,有黑头,挤之见米粒样油脂物,且常发生脓疱。平素皮肤多油,发疹无痒痛。月经正常。检查见颜面,尤其是额及两颊部有多数密集、粟粒或针头大小丘疹及黑头粉刺,并夹有少数脓疱,周围红晕,舌红苔薄。此为肺经风热,日久兼挟毒邪,故予清肺泻热,并佐以解毒为治。方药:生石膏、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g,枇杷叶、桑白皮、黄芩、防风、野菊花各10g,瓜蒌仁15g。外用复方雷硫洗剂,服药20天后复诊。脓疱全消,丘疹均变平坦或消失。

4讨论

本病中医称为“肺风粉刺”,成因多与素体阳热偏盛,或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之品,致使肺胃积热或痰湿凝结。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与雄性激素水平升高、毛囊皮脂单位中微生物的作用及毛囊皮质导管的角化异常有关。此外消化不良、过食脂肪和糖类、焦虑、紧张的情绪等都可诱发本病。内服方中以枇杷叶、桑白皮清肺泻热;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芩、野菊花清热解毒;白术、茯苓健脾利湿,以利化脂;瓜蒌仁润肠通便使肺胃之热从下而解;浙贝母、夏枯草化痰散结。外用复方雷硫洗剂具有消炎杀菌、除去脂栓、保护皮肤完整的作用。雷锁辛具有角质溶解恢复作用,可使毛囊口栓塞角质溶解;升华硫、灭滴灵能杀灭丙酸痤疮的感染,氧化锌、甘油具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中西药物内外并行,标本兼治,故收效甚捷。因其价格低廉,易于临床应用。

本病患者多系青年,故患病后常喜以手指抚弄或挤压,以致引起继发感染而遗留疤痕,亟宜避之。预防:现代人由 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三高”即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摄入过多,以及抑郁、焦虑、紧张的情绪均可诱发或加重病情。相反以乐观、开朗、平静的态度面对现实,积极而耐心地配合治疗,合理地调整膳食结构,少食油腻脂肪、糖果、辛辣等物,多吃水果蔬菜,以保持肠道畅通,才能早日康复。

作者单位:354100福建省光泽县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