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身痛

时间
2008-12-09

【概述】

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感者,称为“产后身痛”。本病发生于产后,属产后病范畴。产妇由于分娩失血,耗伤精力,百脉空虚,易患身痛,主要病因有血虚、肾虚、血瘀和感受外邪等。本病中药治疗预后较好。

【病因病理】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产后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或素体肾亏,胞脉失养,以及产后营卫失调,腠理不密,感受风寒湿邪,使气血运行受阻所致。

1.血虚 产时失血过多,或产后气血亏损,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以致肢体麻木,肢体关节酸痛。

2.肾虚 素体肾亏,因产伤精血俱虚,胞脉失养,以致腰脊酸痛,腿膝乏力。

3.血瘀 产后恶露不畅,瘀血留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而致身痛。

4.感邪 产后气血虚弱,营卫不和,腠理不密,若因起居不慎,风寒湿三邪乘虚而入,留着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受阻,瘀滞而作痛。

【诊断要点】

本病的特点是产后肢体酸痛、麻木、重着,局部无红、肿、灼热。

【辩证分型】

1.血虚 产后通身关节疼痛,肢体酸楚、麻木,面色萎黄,肌肤不泽,头晕心悸,气短懒言。舌淡红,脉细无力。

2.肾虚 产后腰脊酸痛,腿膝乏力,或足跟疼痛。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3.血瘀 产后遍身关节酸痛或疼痛较剧,关节屈伸不利,恶露下行不畅,下腹疼痛拒按。舌紫,脉弦。

4.感邪 遍身骨节疼痛,伸屈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剧痛如刺,或肢体肿胀,重着不举。苔薄白,脉细弦。

【分型治疗】

1.血虚治法:补气养血,温经通络。

方药:黄芪五物汤加减。

黄芪20克 桂枝10克 当归12克 白芍10克 川芎10克 鸡血藤30克 桑枝30克 独活12克 牛膝10克 秦艽10克 生姜3片 大枣6枚加减:头晕心悸、气短懒言者,加党参12克、柴胡6克、升麻6克;产时失血过多、产后血虚者,加阿胶9克(烊冲)、首乌藤12克、当归9克、熟地10克、补骨脂10克;身痛麻木者,加地龙10克、威灵仙9克;腰痛者,加杜仲10克、狗脊9克。

2.肾虚治法:补肾壮腰,强筋骨。

方药:养荣壮肾汤加减。

当归12克 川芎10克 独活10克 肉桂3克 防风10克 杜仲12克 川断12克 桑寄生12克 熟地 12克 牛膝 10克加减:下腹冷痛喜暖者,加紫石英12克(先煎)、巴戟肉10克、仙灵脾10克;头晕目涩者,加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

3.血瘀治法:活血理气,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怀牛膝9克 广地龙9克 秦艽9克 羌活9克 川芎6克 当归10克 香附9克 甘草3克桃仁6克 威灵仙9克 羌独活各9克 益母草15克 川断 9克加减:关节疼痛剧烈者,加虎杖12克、透骨草12克、制草乌9克;恶露下行不畅,腹痛拒按者,加生蒲黄12克(包煎)、红花6克,或加桂枝9克;腹胀酸痛者,加木香9克、枳壳9克、香附9克。

4.感邪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蠲痹汤加减。

羌独活各10克 桂枝10克 秦艽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炙甘草5克 桑枝15克海风藤15克 牛膝12克 防风6克加减:湿重者,加川朴10克、苍术10克、防己10克、薏苡仁30克;关节痛剧者,加延胡索15克、川草乌各3克;恶露不畅者,加丹参10克、益母草12克。

【中成药】

1.华伦再造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

2.大(小)活络丹 每日1次,每次1丸,吞服。

3.鸡血藤浸膏片 每日3次,每次4片,吞服。

4.尪痹冲剂; 每日2~3次,每次1包,冲服。

5.外治

(1)香桂活血膏,外贴关节疼痛处。

(2)麝香止痛膏,外贴关节疼痛处。

【简便方】

1.鸡血藤50克、大枣6枚,煎汤饮服。

2.核桃仁30克、杜仲15克,煎汤饮服。

3.蛇肉250克、黄芪50克、瘦猪肉100克,用清水加姜片炖1小时,调味服食。

【其它疗法】

1.体针 取足三里、三阴交、阴(阳)陵泉、内关、肩俞、环跳等穴,先针后灸。

2.穴位注射 取足三里、环跳等穴,用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进行穴位注射,每穴0.3~0.5毫升。

【注意事项】

1.本病多因产后血虚肾亏,经脉及胞脉失养,或因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所致。因此产后当注意摄生,避风寒,居处宜温暖干燥。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受邪。

3.本病须与风湿病和类风湿病相鉴别。风湿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由变态反应引起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症,以心脏和关节受损显著,其关节炎发病特征呈多发性、游走性、对称性,多累及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心脏病损反复加重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实验室检查有血沉加快,抗“O”、粘蛋白增高,心电图检查可有P―R间期延长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关节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呈多发性、对称性肿痛,出现晨僵;病程迁延多年,反复发作可致关节强直及畸形;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多增高,血沉多增快x线检查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软骨破坏,关节畸形、强直,骨质疏松等病理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