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识

时间
2008-12-09

摘要: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血瘀为患,因

而其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法。但是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临床上少见慢性萎缩性胃炎单纯血瘀证,多并见他证,故应根据辨证,分别选用不同的活血化瘀方法,如益气活血法、养阴活血法、理气活血法。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图分类号:R25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276(2004)03-0389-0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若伴有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中、重度不完全结肠肠化,则视为癌前病变,其癌变率可达1.9%~5.4%。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了可喜的疗效。中医药已从单纯的整体辨证阶段发展为整体辨证结合胃镜像及病理检查结果的微观辨证辨病的阶段,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完善了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血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之一;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1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依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主要是饮食失宜、七情过极、劳倦过度等。而七情、饮食、劳倦皆可致瘀。一般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长期不愈发展而成,故其病程较长。

胃粘膜上皮遭到反复损害后导致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是一个由气及血的渐变过程,脾胃虚弱与瘀血阻络是其重要的病理改变。气为血帅,血随气行,而气之源头在于脾,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脾胃本弱,加之调养失当,外邪侵袭等因素,致使中气更虚,气虚不足以行血,则血行迟缓,渐致壅滞成瘀。血液之所以能周流全身,除气的温煦与推动作用外,尚需阴津的运载。素体阴虚,或久嗜辛香温燥之品,或屡用耗阴动液之药,胃津消灼,津亏不足以载血,血行不畅,逐渐凝结成瘀。

瘀血不仅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血瘀与气滞常互为因果,血瘀不行,则加重气滞,脾胃运化障碍,后天失养。瘀血内留,郁而生热,瘀热相合,则耗津伤阴,血液粘稠,又会加重血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脾虚失统,还是瘀热灼络,均可致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使血瘀进一步加重。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如此恶性循环,势必气血日虚,胃腑萎弱日重,甚至发生癌变,而活血化瘀则可治疗萎缩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血瘀客观指标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瘀血证候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痞满、胃痛、纳差、消瘦、口渴、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等,脉多弦细。痞满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痞满多由气滞、气虚引起,由血瘀引起者亦较常见。胃痛亦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以胀痛最为多见,其次为隐痛、灼痛,痛有定处,久延难愈,其因乃瘀血阻滞经络,气不得通畅,不通则痛。《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指出:“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血瘀则舌失滋荣,血流不畅,故慢性萎缩胃炎患者多见舌质紫黯或黯红,或有瘀斑、瘀点,舌底脉络迂曲,具有诊断的普遍意义。胃为多气多血之腑,其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胃病与气血关系密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漫长病程亦与中医“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理论相吻合。胃镜像及病理检查结果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了更客观、更丰富的临床资料。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正常颜色改变,脉络显露迂曲,黏膜腺体萎缩,呈颗粒状隆起增生、息肉、小结、糜烂、溃疡等均为血瘀的病理产物。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在血瘀的病理状态下,血液的流变特性发生改变。血液流变学异常间接反映了脏器瘀血,可作为血瘀证的一个客观指标。大量临床与实验资料证明,血瘀证一般都伴有微循环障碍。产生血瘀证是由于血液成分与性状改变而粘、浓、稠、聚。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显著的高粘状态,从而影响了微循环灌注,加重了萎缩病变。通过活血化瘀法改变血液流变状态,增加局部血供,有利于胃粘膜的修复。血液流变异常还与萎缩轻重程度呈正相关,萎缩程度越高,血液流变学异常程度越重。全血粘度升高后可致血液内摩擦力上升,血流减慢,腺体萎缩。侯冬梅等从血液流变学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并表现为萎缩程度越高,血液流变学异常程度越高

〔1〕马纲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中医分型测定了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时间等指标,证实了脾胃虚寒型、肝郁脾虚型均存在明显血瘀证,而肝胃不和型次之,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变化,表明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中、轻度瘀血更严重

〔2〕张维颖等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变化的研究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血液流变性异常和微循环障碍

3常用的活血化瘀方法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离不开血瘀为患,因而其治疗多采用活血化瘀法。但是运用

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应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临床上少见慢性萎缩性胃炎属单纯

血瘀证,多并见他证,故应根据辨证,分别选用不同的活血化瘀方法。益气活血法适用于胃痛隐隐,食后脘胀,痛时喜按,饥饿劳累更甚,嗳气得食稍缓,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苔白偏腻、或边有齿痕,或舌有瘀斑,脉细弱或涩滞不畅。治以健脾和胃,化瘀定痛。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失笑散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砂仁、木香、枳壳、神曲、蒲黄、五灵脂、丹参、桃仁、莪术等,若食后胀甚加苏梗、佛手、鸡内金;胃痛得食可缓加黄芪、桂枝、白芍;气血不足者加黄芪、太子参、当归等。

养阴活血法适用于胃脘隐痛,或灼热感,纳减,嘈杂似饥,口干咽燥,喜食酸物,神疲乏力,大便干结,舌瘦或有裂纹,质红或暗红,舌下脉络曲张,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或兼数。治拟滋阴养胃,凉血化瘀。方用养胃汤合丹参饮加减,药用太子参、麦冬、石斛、山药、蒲公英、生地、赤芍、丹参、檀香、砂仁、山楂等,若心中嘈杂泛恶加黄连、竹茹;噫气、矢气不畅加陈香橼、佛手;疼痛不已,饮食少进加川楝子、延胡索、鸡内金;合并脾气虚弱时,去生地、麦冬加黄精、山药、扁豆等;大便数日一行,纳少腹胀加火麻仁、全瓜蒌等。

理气活血法适用于胃脘胀满,食后尤甚,脘痛隐隐、连及两胁,嗳气时作,大便不畅,每因情绪变化而痛作,舌质淡或淡紫,舌下脉络暗滞,苔多薄白,脉弦涩。治拟疏肝理气,活血祛瘀。方用柴胡疏肝散与血府逐瘀汤化裁,药用柴胡、枳壳、香附、川芎、芍药、当归、陈皮、生地、红花、三七、刺猬皮、延胡索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因其病程长,病情反复,加之环境、起居、饮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程中常会出现一些夹杂证,如食积、湿热、痰浊等,它们与瘀血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故在抓住活血化瘀这一主要法则的同时,还要相机配合消食化滞、清化湿热和化痰泄浊等法,以促进脾胃健运,升降协调,气血宣通。

漫长的病程,明显的瘀血征象是从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依据之一。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活血化瘀中药有丹参、当归、延胡索、赤芍、莪术、蒲黄、五灵脂、刺猬皮、三七等。其中丹参,味甘性微寒,为活血化瘀要品,多用于心血管及妇科疾病,亦常用于瘀血所致的胃痛;当归,味苦,性温,补血活血,止痛,润燥,既能补血,又能养血,故有和血的功效,适于瘀血胃病虚象较著者;延胡索,味辛、苦,性温,为活血、行气、止痛之良药,与川楝子为伍,功善行气化瘀,用于肝胃气郁血滞之胃病;五灵脂,味咸、甘,性温,气味俱厚,专入血分,可用于胃病日久、络脉瘀阻之证,常与蒲黄为伍;刺猬皮味苦,性平,能化瘀止痛,用治胃痛日久,气痛入络,气血瘀滞者,多有良效;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功能化瘀止血,活血止痛。三七能缩短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功能,促进纤溶。三七还能抗炎,对幽门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夹瘀证有较好的疗效。活血化瘀药物品种繁多,临床上宜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痞满、疼痛、纳差三大主证的轻重缓急而辨证选用,以既能促进血行,又不克伐伤正为前提,以消痞、定痛和增进食欲为目的。现代医学认为,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溶解血栓、排泄毒素、稀释血液、抗血液凝固、降低血压,使血液流畅、改善血液循环、纠正循环障碍的功能。许多实验证实,活血化瘀药对增生性病变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促进吸收功能,常在调节机体反应性的基础上

又直接或间接地达到抗菌的目的,还能改善微循环,加快血液流速,改善组织营养,促进病变恢复,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症吸收,这些作用都可以达到改善临床症状,逆转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目的。

总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缠绵,各种病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血瘀。瘀血变化始终存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过程中,而活血化瘀、祛瘀止痛生新,对改善病灶的微循环障碍,消除炎性细胞浸润,促进萎缩腺体的逆转、修复能起到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侯冬梅,刘勤社,郭安阳.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1):14~16

〔2〕马纲.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病理改变与血液流变学的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3(3):157

〔3〕张维颖,惠保定,李见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变化的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1997,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