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儿童咳喘 验案 中医药治疗 标本从治
儿童慢性支气管咳嗽哮喘,好发于“五一”和国庆节前后。在此冷暖交替、气候多变之际,易得伤风感冒,从而引发咳嗽哮喘。中医运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顾,扶正固本”的原则,经过一定时期的治疗,多数病例,可以得到控制,效果比较满意。现举2案,并论述标本从治之法。
例一:史××,12岁。
一诊(1994年9月15日):自1993年6月起因感冒未及时根治,引发哮喘,反复发作,尤其在春末和秋冬之交,发作频繁,常以西药氨茶碱、考的松等临时控制,但不能根治,在一年半时间内,曾四次住院。就诊时又罹感冒,发热虽退,仍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微红痛,咳呛有痰呈薄白状,咯之不爽,每到后半夜,咳剧而痰呜,胸闷气急,不能平卧,汗多乏力。脉细小,舌苔薄腻质偏红。治以宣肺透邪,化痰平喘。
处方:蜜炙麻黄9g,杏仁9g,荆防风(各)9g,桔梗6g,天浆壳4只,牛蒡子10g,白前胡(各)10g,佛耳草30g,射干10g,白果肉9g,炒地龙12g,炙款冬12g,水炙桑皮20g,鹅不食草5g,辛夷9g,生甘草4.5g,7帖。
二诊(9月22日):咳痰较减,略稠,痰鸣气急见平。咽痛瘥,早晚仍有喷嚏流涕,谷纳少馨。脉细小,舌苔薄腻,原法略作加减续进。
处方:蜜炙麻黄9g,杏仁9g,桔梗6g,白前胡(各)10g,佛耳草30g,射干10g,白果肉9g,炒地龙12g,炙款冬12g,水炙桑皮20g,鹅不食草5g,辛夷9g,苍耳子9g,香谷芽12g,防风9g,生甘草4.5g,7帖。
三诊(11月30日):上方随症加减,连续服用二月,期间偶见咳嗽痰鸣,但自能缓解,喘急胸闷,不能平卧等较重症状,仅出现过一次,药后得平,病情基本得到控制。胃纳转佳,脉小平,舌苔薄左侧薄少,前法佐以益气扶正,以资巩固。
处方:蜜炙麻黄9g,杏仁9g,炙款冬12g,白果肉9g,炒地龙12g,百部15g,水炙桑皮20g,佛耳草30g,生黄芪15g,生白术10g,防风9g,辛夷9g,香谷芽15g,生草4.5g,紫河车粉(分冲)5g,7帖。
上方连续服至1995年8月盛暑之时,停服煎药,改服玉屏风散,河车大造丸至1995年冬,以上方为基础,着重加入补气血,益肺脾肾之药制成膏剂服用,哮喘一直稳定未发,且感冒也大为减少。
例二:吴××,男,10岁。
一诊(1996年1月13日):三、四岁时因感冒未愈,发为哮喘,每逢湿闷及秋冬季节,必发,缠绵不已,常于半夜送医院急诊。刻下正值发病。子夜气急胸闷,喉间痰鸣,不能平卧,鼻塞,脉细,苔薄腻,舌质偏红,治以宣肃肺气,清化痰热,祛邪通窍。
处方:水炙麻黄9g,杏仁9g,白果肉9g,炒地龙12g,射干10g,炒葶苈子15g,水炙桑皮20g,炒黄芩10g,炒苏子10g,荆防风(各)9g,白前胡(各)9g,生甘草4.5g,干蟾皮6g,鹅不食草5g,辛夷9g,生紫苑10g。7帖。
二诊(1996年1月20日):喘急见平,喉间偶有痰鸣,略有咳痰,鼻塞流涕未除,脉细舌苔薄腻微黄,原法增损续进。
处方:水炙麻黄9g,杏仁9g,桔梗6g,白前胡(各)10g,白果肉9g,炒地龙12g,水炙桑皮20g,炒黄芩12g,佛耳草30g,炙款冬10g,生紫苑10g,防风9g,鹅不食草30g,辛夷9g,生甘草4.5g。
以上方随症加减续服5个月,偶有痰鸣,但能自行缓解消失,喘急未再发作。1996年7月起改服玉屏风散,河车大造丸,坚持不辍,有时不慎感冒,亦未引发哮喘。最近随访称:“哮喘一直没有发过,很太平”。
讨论:上述二例,在咳喘发作期间,均对证采用宣散外邪,开泄肺气,化痰止咳,降逆平喘等方药,即急则治其标,使内外之邪得以宣泄,肺气得顺,而使咳喘逐步得以控制,平息。
当治疗一些时间,外邪渐祛,内痰蕴结渐清,咳喘逐步缓解、稳定后,一方面乘胜追击,继续清肃余邪,一方面扶助正气,正胜邪却,邪去正安,使疾病得以根治。故第一例在服药二个多月,症状得到控制后,即加用玉屏风散、北沙参、紫河车粉等以益气固表增强防御机制,调补肺肾之气,改善内在体质,即所谓“缓则治本,标本兼顾”。
咳喘稳定了一个时期后,即使偶患感冒亦未引发咳喘,说明正气渐盛,内外之邪,已难作祟,则宜着重调益肺脾肾之气,进一步增强体质和改善免疫机制,以图根治。长期服用玉屏风散及河车大造丸,甚或冬令有针对性地服补膏,此即“扶正固本”之道也,效果是明显的。
还须指出,患者需长期地坚持服药,才能不断巩固疗效;如若稍愈即停药,则将半途而废,难获全功。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袁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