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认为,脂肪肝是肝内过多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蓄。主要原因有:
1.营养过剩性脂肪肝
常伴有内脏性肥胖,本类型脂肪肝占了我国脂肪肝病者60%-90%。最常见于城镇人口、白领阶层。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是导致脂肪肝最为直接的原因。
2.酒精性脂肪肝
本类型脂肪肝,占了我国脂肪肝病者的第二位。长期慢性的酗酒,可导致肝细胞的脂肪样变性。肝穿刺结果显示:慢性嗜酒者肝穿刺活检标本中75%-95%有不同程度的脂肪浸润。
3.激素
长期大量激素的使用,也是导致脂肪肝的一种病因。如使用脑垂体后叶素、促肾上腺激素和皮质激素等,都会引起肝脏的脂肪浸润,尤其是皮质激素的长期大量使用。
4.中毒
药物性、化学毒品以及某些内源性毒性物质,均可引起脂肪肝。其中临床常用药物如四环素,是引起脂肪肝的典型代表。一般认为,静脉每天超过2g的四环素,就会引起脂肪肝的危险,少数甚至可导致急性肝坏死。某些抗精神病药物,也可引起脂肪肝。化学物质如四氯化碳、氯仿、磷、吐根碱、砷以及铅等均可导致脂肪肝。
5.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本类型脂肪肝目前我国极少见。蛋白质缺乏性营养不良,是此类脂肪肝的主要原因。例如:南美和非洲儿童发生的Kwashiorkor病常伴有严重的脂肪肝。
6.脑病脂肪肝综合征(Reye综合征)
本病是伴有脑病的急性脂肪肝,属重症脂肪肝。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有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亦有怀疑与阿司匹林、醇类等化学药品有关并提出病儿有易感性的可能。
7.妊娠急性脂肪肝
本病又称产科急性黄色肝萎缩,是妊娠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较为少见,预后恶劣。主要原因是口服或静脉滴注四环素过多,营养不良、肾盂肾炎等也是辅助原因。本病易导致多系统的损害,脑、肾、胰、心等组织均有脂肪变性,以肝脏最为严重。
脂肪肝的主要病理改变:以肝脏脂肪样变性为主要病理改变。不论是营养过剩,抑或是酒精性、中毒性、化学性等原因,其病理所见大致相同:肝脏弥漫性肿大,色泽较苍白或带灰黄色,表面光滑,质地柔软,边缘圆钝,切面微带油光。镜检见肝细胞肿大,充盈着脂肪颗粒,脂肪球大者可将细胞核推向一边,数个脂肪肝球的肝细胞可破裂,形成脂肪囊肿,囊肿破裂后引起炎症反应。脂肪消失后,仍可遗留局灶性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化。
现代医学病理分类:
1.按肝细胞内积蓄脂肪性质分类:①甘油三酯性脂肪肝:肝细胞内积蓄过量的甘油三酯,且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升高。本类脂肪肝占了脂肪肝的绝大部分。
②磷脂性脂肪肝或胆固醇性脂肪肝:肝细胞内积蓄过量的磷脂或胆固醇。本类脂肪肝占少数病例。
2.按肝细胞内脂肪滴大小分类法:
①小泡型脂肪肝:当肝内积蓄脂肪滴过小时,称之。此时,肪肪含量占肝重量较小,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②大泡型脂肪肝:当肝内积蓄脂肪滴过大时,称之。此时,脂肪含量占肝重量较大,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大泡型脂肪肝,无论其病因如何,其中25%可发展为肝纤维化,1.5%-8%可发展为肝硬化。因此,积极地防治脂肪肝,能有效地阻止肝脏纤维化,降低肝硬化的发病率,在临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