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必伤气暑必挟湿

时间
2008-12-08

——盛夏保健漫谈

上海市颜德馨首席名老中医工作室

上海地处亚热带,东临浩瀚东海,北界长江入海口,直接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夏季时长,气温较高,雨量充沛,河流水网发达,形成江南炎热多湿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体质。许多人一到夏季,体力就有所下降,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出现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口苦苔腻、胸腹胀闷、体重减轻等症象。尤其是体质差的老人或小孩,由于机体器官适应能力不足,每至盛夏大暑,往往会增添新病或使旧疾复发。颜德馨教授认为暑必伤气,暑必挟湿乃盛夏季节防病治病两大纲领。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些中医药知识,使人们安然度过一盛夏。

暑必伤气生化失司

暑为阳邪,高亢张扬,故容易耗伤正气,且夏令人体心火亦旺,两阳相合,伤津耗气甚。气虚则暑热困而不去,正气更惫。所以天热容易使人倦怠乏力,心烦口渴、少气懒言,稍动则汗如雨下。烈日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新陈代谢加快,热作用破坏细胞,使蛋白被分解。且人们较长时间处于亢进、兴奋的状态,消耗大,入不敷出,体内产热量与散热量失去动态平衡。大量的出汗导致血液浓缩,高温影响水盐代谢,使消化、泌尿、神经等系统失衡,免疫反应发生变化。这些生理变化,中医称之为“暑必伤气,生化失司”。因此采用一些具有清暑益气功效的食疗或进行“清补”有助于扶助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盛夏治疗老年人感冒,切忌汗之太过,要注意“扶正达邪”的原则。也不要随便购服市场上的一般感冒药物,以免发散多汗,消耗正气。

暑必挟湿谨防疰夏

暑必挟湿,湿为重浊之邪,暑为熏蒸之气。热处暑中,湿热相蒸,阻于气分。夏季天地之气相交,酷热当空,湿气上蒸,加之气温交叉变化,放晴时暴热,下雨时阴凉,因此暑湿最易袭人。杜甫诗云:“暑雨留蒸湿,江风借夕凉”。特别在梅雨时期,太阳辐射不断使得水份由水面、土壤和植物蒸发于大气中,气温越高,空气中水蒸气越多,故暑热越重。暑湿内袭人体,使脾胃运化受制。由于炎热逼蒸,腠理开泄而汗出涔涔,不仅耗津伤液,且气随津泄,共致气虚。加之暑湿直接耗伤正气,困阻清阳气机,常见倦怠乏力,食欲减少,气短心悸,肢困头重,大便溏薄,低热绵绵,舌苔腻,民间称之为“疰夏”,易发于老弱或气阴不足,脾胃虚弱者。心脑血管病多为中老年人,久病体质虚实夹杂,夏季来临不要恣啖寒凉,以免遏伏湿邪留恋,反致病势缠绵。治暑热必须清化湿浊,不要顾此失彼。

饮食调养安度盛暑

“暑必挟湿”、“脾主长夏”,暑湿困阻脾胃,人体消化机能减弱。人在高温中外周血容量增加,而肠胃道供血相对较少。因此,夏天宜采取健脾养胃、清暑化湿的食疗原则。饮食调养宜选用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食物为主,忌辛辣生火和肥甘油腻类食品,但并非禁忌荤食。平时多吃蔬菜,以及荤素搭配的汤类,如火腿开洋冬瓜汤,丝瓜肉片豆腐汤,番茄蛋汤等,既补钠盐流失,又具有营养价值。

安排膳食时,可以选食瘦猪肉、鸭肉、白斩鸡、咸鸭蛋、清蒸鲜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其中尤以鸭肉为佳。中医认为,鸭肉味甘、咸,性微寒,具有滋阴养胃、清肺补血、利水消肿的功效。《日用本草》中记载:鸭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补血解水,养胃生津”。鸭肉鲜嫩肥美,营养丰富,能制成多种风味各异的佳肴,夏季食用可清暑滋阴、健脾化湿、补益虚损,实为夏季清补之佳品。

此外为提高食欲,增加营养,还可适当吃些带苦味的食物。现代营养学研究表明,苦味食物中含有许多生物碱类物质,具有消炎退热,舒张血管,清心除烦,醒脑提神及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苦瓜性味苦寒,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氨基酸、生物碱、维生素c、钙、磷、铁、钾、钠、镁、氯等,具有除邪气、解劳乏、清心明目、祛热解暑、润脾补肾的作用。所以,夏日多吃点苦瓜,不仅能解暑清心、养血益气,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饮茶益于健康人人皆知,其对于暑湿防治亦有效验。茶味苦、甘,性凉,入心、肝、脾、肺、肾五经,苦能泻下、燥湿、降逆,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因其气轻浮发散,可发泄暑热之邪,又能下泻膀胱之水,以除暑湿,故可解暑。茶叶中亦含有较多的钾,热天多饮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可谓一举两得。颜教授亦好品茗,他认为绿茶清心解渴,红茶醒脾健胃,普洱茶降脂消积,他说茶文化与中医文化渊出一源。有人做过这样试验。在气温高达40℃的某一天,他们给众多的试验对象分别饮冰镇啤酒、可口可乐和不同温度的中国茶。结果9分钟后,饮凉茶者体表降温0.5~0.8℃,饮热茶者降温1.5~2℃,饮冰镇啤酒等饮料者体表不降温。近人以茶纳入菜谱,如以茶叶炒虾仁、鸡蛋、竹笋,具有色、香、味具佳的特色,令人食指大动。防暑佳品还有藕、梨、菱等均可解暑消夏。

药粥疗法,既可补充气候炎热丢失的水分,又可护养脾胃,寓药于食,能有效预防中暑及暑湿诸病。若见暑湿泄泻、脾虚乏力,可用鲜白扁豆100克,大米100克加水适量,酌加白糖煮粥吃,可收健脾和中,化湿消暑之效。临床上将白扁豆作为甘淡温和的健脾化湿药,《本草纲目》言其:“入太阳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病,清暑除湿而解毒也”,《滇南本草》言其:“治脾胃虚弱,反胃吐冷,久泻不止,食积痞块,小儿疳积”,用于夏季感受暑湿引起的呕吐、腹泻、胸闷等症,确为祛暑利湿,药食两用的食疗佳品。

需要注意的是,夏令食补虽倡多食清淡寒凉之品,但生冷及冰冻食品则不宜过多食用。特别是老年体虚、久病初愈或脾胃虚寒者,更应少吃或不吃冷饮食品,以免过食生冷而刺激胃肠粘膜毛细血管收缩,影响消化道腺体分泌。一旦脾胃受损,脾阳不振,健运失司,便可导致消化不良,出现食欲减退、胸痞脘胀、腹部冷痛,大便不实等症,伤及元气,对安度炎夏有害无益。

中医调治清暑益气

中医调治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治疗时令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古代流传下来治疗暑湿当令,脾虚气弱的处方以清暑益气汤最为著名。方名为清暑益气汤的处方有二。一为金元时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中创制的清暑益气汤,其重在清暑除湿,健脾益气。方用青陈皮、苍白术、泽泻分消湿热,祛湿健脾;黄芪、人参、麦冬益气生津;黄柏苦寒泻火,清热解暑;升麻一味,升发阳气,以固根本。此方对于暑热挟湿,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颇有效果。另一首是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创制的清暑益气汤,是治疗夏季感受暑热,气津不足的常用方剂,它将常用清暑之品如黄连、知母、竹叶、西瓜翠衣、荷梗等与益气养阴药物如西洋参、石斛、麦冬、粳米等两相配合,共成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用治“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取效也”。

人与自然相应,只有“调于四时,合乎阴阳”,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暑必伤气”、“暑必挟湿”的规律指导人们在盛暑时节,饮食、行为都应当顺时而为,必要时可以加服中药调治。预祝读者安度盛夏。

(韩天雄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