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心血管,越早越好

时间
2008-12-08

7月初,英国伦敦大学医学院的约翰·迪恩菲尔德教授在北京、上海等地进行了巡回学术演讲。作为国际知名的冠心病研究专家,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投资养老金不如投资你的血管保护。

当记者说出这个观点时,陈灏珠院士和高润霖院士都微笑着表示了认可。作为国内研究心血管病的顶级专家,他们对心血管病,尤其是脑卒中、冠心病等的防治不但有很多心得,更有许多话想通过《生命时报》传递给广大读者。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有2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主要是脑卒中和冠心病――这充分说明,对于这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我们所做的远远不够。

中国人的心血管越来越脆弱

可能有读者会问:为什么把冠心病和脑卒中放在一起说?高院士告诉记者,这是因为血管是一个全身系统,动脉硬化可能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血管,可对任何脏器造成影响。相对来说,影响比较严重的是脑部(脑卒中)、心脏(冠心病)、肾脏(肾功能障碍)和下肢(下肢动脉硬化),其中脑卒中和冠心病是最严重的。广义的心血管病,主要指的就是这两种病。

在所有疾病中,冠心病加脑卒中是我国城乡民居位列第一的死亡原因,即使单看,脑卒中和冠心病也分列第二、第三位,排在第一位的是癌症。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病例200万,累计有脑卒中患者700万;新发心肌梗死50万,累计200万。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脑血管疾病和冠心病的死亡率大约增加了20%―30%。

陈院士认为,现在提到的心血管病其实主要指的就是冠心病。有数据显示,2003年全世界死于心血管病的有1600多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9.3%。在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的死亡率约为200/10万,已高于美、加、法、日、瑞典、瑞士等国。“从1948年开始,我每隔十年都会对上海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的心脏病人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的人数已从20世纪初的第五位上升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第一位。如今,在上海各大医院心内科病人中,患冠心病的占到50%以上。”

我们忽视了自己的血管

记者了解到,90%的男性心梗和94%的女性发生心梗,是由高胆固醇、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理压力、摄入蔬果过少、酗酒和体力活动少等9种危险因素导致的。高院士认为,其中影响最大的由高到低分别是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和肥胖。

他告诉记者,高血压既是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是心梗的导火索。血胆固醇能加速脂质沉着;吸烟可造成内皮细胞损伤,甚至血管痉挛,诱发斑块破裂;糖尿病会导致血脂异常,损伤血管;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密不可分,影响也很大。

尽管很多人都对上述9种因素的危害性有一定认识,但卫生部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血脂异常者1.6亿,糖尿病患者2000万,还有60%的人吸烟……几乎所有数据都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高院士认为,“明知故犯”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心血管太缺乏关注了。

高院士指出,有一半的心梗患者以前不知道自己有心血管病。冠心病首发表现即是心梗和猝死,或失去了治疗机会,或造成永久器官损伤及残疾。近年来,欧美不少发达国家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我国却是节节上扬。

保护血管从娃娃抓起

有俄罗斯专家曾说过,预防冠心病要从7岁开始。对此,高院士认为,应从几岁开始不好说,但预防心血管病要从娃娃抓起绝对没错,因为“这是一辈子的事”。高院士就曾遇到过17岁的高中生出现心梗,而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就更多了。

“我们的病理解剖研究发现,6岁的孩子即可见到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表现,20多岁的男性脑死亡患者里有10%以上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表现。”高院士指出,动脉硬化有一个过程:先是血管内皮受损,接着脂质沉着,逐渐形成斑块。慢慢发展出现缺血表现,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可能破裂,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这个过程需要10年、20年甚至30年,到了50岁以后,脑卒中、心肌梗死开始高发。

陈院士也指出,10岁儿童中约有10%会患有早期或中期动脉粥样病变,新生儿身上也曾发现过轻微症状。“现在很多小孩营养好,吃得多,这就像给他们的将来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炸弹就爆炸了。所以,从小时候起就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才能使冠心病不发生、不发展。”

陈院士介绍说,美国曾对朝鲜战争中死去的300名20岁―30岁士兵做过解剖,发现竟然有77%的人有动脉粥样硬化;日本也解剖过500名10岁―30岁年轻人的尸体,发现33.7%的人有此问题……说到原因,还是要谈到生活方式不健康这个话题,包括酗酒抽烟、久坐不动、饮食油腻等。高院士指出,他遇到的心梗患者中,有80%的年轻人都是烟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不言而喻。

冠心病是可以预防的

面对保护心血管问题,两位院士都认为,定期体检和积极治疗很重要,但更关键的是我们要对日常生活加以干预,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人,更要坚持身体力行,因为“冠心病是可以预防的”。

陈院士总结出8个“一”的长寿秘诀:一种宽阔的胸怀,热情、开朗、合群;一种不向压力低头,勇于接受挑战的意志;一种规律的生活,坚持8小时工作、8小时睡眠、8小时娱乐的“3个8”作息;一种健康的饮食习惯;一种适合的体育锻炼,年纪大的人可以选择步行锻炼;一种业余爱好,比如阅读名著、欣赏音乐等;一副笑口常开的面孔,多做深呼吸;一种积极应对疾病的态度。

他还特别阐述了健康饮食概念:第一要吃得淡,因为盐吃多了会使血压增高;第二是少吃动物性脂肪,因为脂肪中的饱和脂肪酸会增高血脂,引起糖尿病;第三,不吃胆固醇含量高的动物内脏和蛋黄;第四,不喝酒,因为酒会使血液中甘油三酯增高,时间长了会造成肝硬化;第五,不抽烟,烟民的高血压、冠心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的人。

高院士也有自己的一套“血管保护法则”:除了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一定要坚持吃饭别太饱,食物要清淡,每天走路3公里,不吸烟,少喝酒。他说:“心血管病不但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还会损害劳动力,影响国家经济。因为患病的人往往是社会和家庭的顶梁柱,他们一旦躺下,社会和家庭都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预防心血管病,要活到老,防到老。”

保护心血管的经济价值

约翰·迪恩菲尔德教授从经济角度评价了保护心血管的意义,两位院士同样表示赞同。陈院士告诉记者,预防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而一旦需要治疗,经济负担就很重了。以冠心病为例,情况不严重时,花千余元用药物缓解就可以;等到出现严重的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费用一下就上去了:安心脏起搏器,少则三四万元,多则二三十万元;一次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四五万左右;如果做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国产支架每个1万元,进口支架则需二三万,且若干年后还可能再做手术……这样算下来,病人及其家属在经济上的压力相当大。

高院士则向记者出示了一些数据:2003年,我国的总医疗费用是5745亿元,其中心血管病的开支就达1301亿元,占总数的22.65%,每年增长17%,高于其他疾病。另外,2003年心血管病的非直接费用也达到了近110亿元。

我们还能为血管做什么

美国全国健康统计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如果攻克所有癌症,人类预期寿命将增加3年;但如果攻克所有心血管病,预期寿命将增加9.78年――约翰·迪恩菲尔德教授在演讲中提供了这样的数据。这一美好的蓝图,也让我们看到了预防心血管的价值所在。

陈院士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患心血管病的人越来越多,芬兰、美国等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死亡率显著下降。“他们使用的一些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比如他们大力推广禁烟运动,如今公共场所禁烟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他们还重新修改了高血脂标准,将其定得更低,以督促民众注重饮食健康。此外,他们还通过大规模宣传,大大提高了民众对心血管病的知晓度,这对预防工作也很有好处。

高院士认为,除了“不厌其烦”地做公众健康教育,加强社区医疗也有重要意义,因为查体、发现和康复的工作完全可以由社区医院来承担。如果大医院和社区医院挂钩,实现“双向转诊”,彼此协作,效果会非常好。如今北京复兴医院和其他一些地方的医院都进行了尝试,值得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