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世其家岐黄游其艺——王式钰和他的《东皋草堂医案》

时间
2007-07-12

《东皋草堂医案》是清代苏州医学家王式钰独撰的一部临床医案。案前署:雷溪程郊倩先生鉴,古吴王式钰仲坚著(旧字翔千),同学朱元度月思校。未具刻坊及刊刻人,也没见有刊行年代的标记,从书中内容推测,应该是清朝康熙时代,约为1722年。现代存孤本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医案前有三篇序言,是“新安程应旄郊倩书于吴门遐畅斋”,“洞上震岩道人兴机”、“虞山二痴道人冯斑”三位人士所撰。三序均论及王式钰的人品和医术,但也都没涉及生卒之年。又在第一案中,作者仅用两剂治愈张惠吉尊堂的少阳中风,病家感有赠言附于案后,提及这位王先生“博学善属文,名重词坛久”,曾有诏博学鸿词未应之事,也还是没有提到他的生年。写序的洞上震岩道人兴机和虞山二痴道人的身世也无从可考,为他校书的同学朱元度月思也不见记载。序中提到作者与程应旄和喻嘉言的交往,常向二人请益咨询医学问题,就此也可以推知作者是明末清初之人,家在古称吴门的苏州。

本医案的作者王式钰,字仲坚,又字翔千。为儒学世家,他深沉敏洽,以诗词文章称著。清初很多文人学士,从民族气节论,不就博学鸿词科而隐于医。他也以此和喻嘉言等有交往。作序人称他“以诗书世其家,以岐黄游其艺”。他以儒家仁术之心治医,对苏东坡先生的“学书纸废,学医人废”之论深有感触,耻于梓匠轮舆。为了逼近“医不废人”,他把“读书明理”作为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与此同时,他最强调博涉经历的重要性,他批评从几案上问医,不从屐上问医”,对此,为他作序的朋友也叹道:“明于纸上,昧于临事,所谓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也。”他以“通敏多所,习多所道”,“推其试验”之道,作为“读书明理的途径之一。此外他还通过向同行请教和记录医案两种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医术,从新视野和方法来实现读书明理。序中记述,他向喻嘉言,程应旄等人“请益之勤,风雨必咨”。他以“上考四圣之精蕴,下证先贤之经验”的态度治医。把坚持记录医案作为治学之道和功过格,“效与不效,其案俱在”,这里也记录了他的会道之处和自发挥指归。从他的用方看,他是一个精通《内经》的经方家,以用药不多不杂见长,但案中也用过很多有效的时方。他讲究辨证论治的艺术和技巧,追求“通尽化裁,神明之道”。他执方治病,运用古方,同时借病试方,关键在于“处方得之于心”,师古而不泥古。从其处方就可见法脉。他对当时临床上有些医人“有方秘传,有诀口给,逢迎有术”不以为高。他用药平实,不用那些“虫元 脂凤卵,麟脂黾趾”之类贵不可名的药。他生长华胄而无矜气,慎医慎药无计利心,患家赞语说他“仁术之大,功同良相,大江以南有疾者靡不倚以为命。”“东皋草堂”,推测应是他书斋之名,由此也可想象他淡泊庙堂的情怀。

本医案是以病为纲案为目夹案夹论式的医案。中医医案经过先秦的滥觞期、汉代奠立期、宋代成熟期,至明清步入大发展期。在中国语文文学上也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并有多种方案风格,有顺叙式、倒叙式、夹叙夹议式、选案后论式、方法附案式、去繁就简式、先误后正式等多种写法。医案写法的多态性在本书震岩道人兴机的序中,就曾举例阐述,指出《东垣试效方》虽无医案之名而实为医案;《薛立斋医案》有医案之名而不止于医案;《太平圣惠方》名为方书,其中有千余首医案,也有医案价值等等。本书就是把医案分列于诸病中的写作方式,在病证的框架下书案,有助于他的读案者认病与习案相结合,具体的写法也与先案后议、先论病后叙案等不同。案主在记案时,除少数案标写姓名外,多数都没标写病人姓名和诊治时日,这与案主旨在提示各病证的论治思路有关。

全书的总纲,是从第一个寒证到最后的疳证,共43个病证,把案例分列其中。案成为纲下之目,有利于读者理解病证,也便于查阅。这也带来书案的简捷和论述的明晰。如疟病的最后一案,仅写“一人久疟不已,为取十宣出血而愈”一句话即妥切表达。本书有详有略,对众所周知的方剂只提及方名而已,对罕见的方剂,如治噎膈的猫胞散,则详细标明药量、治法与服法。案主还对某些有效方的多用性加以提示,如治呕吐用上池膏,还对心疼一证有特效,“经验者不下千余人”。案主的理论造诣加上他的文学才能,使其案对机理阐发非常通达。如脾胃病案中,一楚客患脾胃病,以前服归脾汤之类病愈,近日因咳嗽不得卧,服归脾汤减木香不效,患家询问案主原因。案主答曰“肝心二经之药尽归于脾,故名归脾,若去木香,则上焦之滞气不调,何由使脾淫气于心,散精于肝乎。”仅此数语使患家心折。案主用针灸治咽喉急症甚为独到:“一人患咽喉急症,水浆不入口,余思用药无益,急取少商出血立愈。”记案的同时,案主对理论的概括非常精到。如喘证,病机概以风寒痰火四字,用方以三拗汤为治喘之“套剂”也,故苏沉九宝汤、五虎汤、华盖散、麻黄泻白散皆以此汤变化主治。“风寒痰火三拗汤”七字令读者执简驭繁。案中还有用五运六气分析病因者,是案主时代五运六气理论深入的例证之一。他用药也有“以意和之”之处,如对一小柴胡汤证病人投小柴胡汤,方中只柴胡一味属原方,其他皆非仲景原药而用其方义,可谓是事为故,惟变所适。

案主曾为一胃脘痛妇人用煎方外贴上池膏而愈。值得注意的是上池膏中,除用枳实、木香、延胡、蓬术、厚朴、陈皮、木通、乌药、桂枝等药之外还加玫瑰花一味。案主自注曰:玫瑰花,即徘徊花,《本草》所不载,用之自西洋始。西洋取花蒸露,主治最多。予因谛其色之鲜红,臭之香甜,信其走血而入脾,用以治血郁,如胃膈疼痛,经期作楚等症。试而辄效,吾愿世人放胆用之,普救一切,勿谓自我作古也。案主此举,除表明他开放的学术意识之外,也透露了他那个时代的一点中西文化交流的信息。

案中还附有四则论述:三阴传中直中辨、七损八益论、用药不可太过辨、幼科论概,论辨中阐发了自家的独到见解,并和医案配合。案主认为重要之处,还在文字旁画圈以提示读者,可见其仁术心迹。《东皋草堂医案》刊后已经三百年了,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认真阅读,其妙自得。(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 孟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