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血浆标记物研究进展

时间
2007-02-14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急性事件。因此,在研究心绞痛发病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血浆标记物,对于心绞痛诊断、危险度分层、预后判断及治疗至关重要。笔者检索了近10年来的文献资料,就反映冠心病发病机制中血管舒缩功能异常、纤溶和凝血系统异常及炎性反应的血浆标记物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血栓素A2与前列腺素2(血栓素B2与6酮前列腺素F1α)

血栓素A2是由血小板微粒体合成和释放,有强烈的促进血小板聚集和促血管收缩的作用。前列腺素2是由血管内皮合成,有强烈的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由于血栓素A2和前列腺素2在体内的半衰期短,临床上通常测定其代谢产物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来反映它们在体内的代谢情况。研究表明,心绞痛急性发作时,血栓素A2合成和释放增加,血浆血栓素B2水平相应升高,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陈旧心肌梗死血浆血栓素B2并未增加。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期间,主要以血栓素B2显著升高及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比值增高为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是纤溶过程的主要启动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主要抑制因子。目前已发现3种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其中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来自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起着主要作用。临床研究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含量均显著升高,而且均随着不稳定性心绞痛分级增加而增加,表明不稳定性心绞痛存在纤溶与凝血功能异常,同时也说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共同参与了不稳定性心绞痛病情进展。进一步研究表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是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D-二聚体

D-二聚体是血栓活化的分子标志,也是体内纤溶系统激活的标志。冠心病患者血中D-二聚体的升高,提示冠脉内有血栓形成及纤溶活性改变。研究表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中D-二聚体含量增高,其含量可以反应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含量,而且,血中D-二聚体含量随冠脉病变程度而变化,病情越重,病变支数越多,心功能越差,D-二聚体含量则越高;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D-二聚体含量则与健康者无差异。所以,D-二聚体是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血清学指标,同时也是提示患者近期预后较差的预报因子。

CD62P,CD63

CD62P,CD63为血小板活化的分子标志物。研究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血CD62P,CD6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早期即出现血小板活化程度增高。研究还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CD62P,CD63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C-反应蛋白(C-RP)呈显著正相关,而且随心绞痛分级增加,CD62P,CD63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C-RP均有增加趋势,三者改变相一致,提示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过程中伴随炎症反应,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CD63,CD62P可望成为冠心病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判别的指标之一。

内皮素与降钙素相关肽

内皮素是迄今已知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冠状动脉对内皮素1最为敏感。降钙素相关肽是体内最强的扩血管物质,具有强烈的扩张冠脉的作用,并对缺血心肌细胞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内皮素1增加,而且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血内皮素水平对冠状动脉病疾发病预测和严重性判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临床意义。血清降钙素相关肽水平变化可以用于判断心绞痛病情的变化。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是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诱导的、只能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研究显示,C反应蛋白在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中血清含量是正常人的2倍,心肌梗死患者是正常人的4倍。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增高,而病情稳定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上述研究提示,C反应蛋白作为一种炎症急性相反应物,其水平一方面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中炎症负荷的大小,同时也反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

白细胞介素6是一种重要的炎性因子,具有促进炎症反应和促凝血的作用。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6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而且与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相一致。另有研究显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30天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31~180天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者,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证明心绞痛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升高提示短期预后不良,而且白细胞介素6升高的幅度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有关。白细胞介素6可作为心绞痛不良事件的发生的预报因子。

白细胞介素8是免疫和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多项资料显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明显增高,病情越重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浓度越高,因此,白细胞介素8血中水平能够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状态。有报道,白细胞介素8对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敏感性为100%,急性心肌梗死为67%。目前认为,白细胞介素8是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局部炎性激活和凝血异常反应的标志,也是敏感的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的信号。临床上测定血白细胞介素8水平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判定。

上面各项心脏标记物对于反映冠心病病理变化、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判断冠心病预后等均有着重要价值。目前,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指标已经应用于临床,并成为观察病情变化、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近来的研究资料表明,心脏标记物联合应用会大大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心脏标记物联合应用的研究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心脏标记物在临床中得到评价,并在临床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李 军 王 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