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动不是多动症的确诊指标

时间
2008-04-01

最近,有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药物的信息突然多了起来,如何正视多动症药物的副作用成了讨论的焦点。路透社不久前的一则消息称,专家认为,尽管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但若是过度强调它的副作用只会让人们耽误治疗,弊大于利。

好动不是确诊指标

多动症,顾名思义是指与其他儿童相比,孩子明显表现出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活动过度的病症。据统计,我国学龄儿童多动症的患病率为4.31%—5.83%,患病儿童估计已经达到2000万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郑毅强调,尽管儿童患上多动症的几率很高,但也并非好动孩子都是多动症,判定他们是否患病需要两最基本的指标。一是精力不集中、兴奋好动等症状必须出现在多种环境中,而不是“人来疯”似的一时兴奋;二是不良症状必须持续存在了6个月以上,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人际交往。

当然,一旦确诊孩子患上多动症,就需要进行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正确服用正是关键之一。

治疗多动症的药有三种

郑毅告诉记者,国内外用于治疗多动症的药物主要有中枢兴奋剂、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药物和抗抑郁药三种。

作为国内一线药物的是中枢兴奋剂哌甲酯,如利他林、专注达等,主要通过调节大脑的神经介质,达到缓解和改善多动症临床症状,帮助患儿改善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及社会关系的目的。尽管在使用哌甲酯治疗的初期会出现食欲降低、胃痛或头痛、入睡延迟、神经过敏或社交退缩等不良反应,但都是短暂的,可以通过配以其他药物进行有效调节。某些孩子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运动性抽动,多数呈一过性,只要遵医嘱治疗,无需担心。

另外一种常用药物是托莫西汀,属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调节药物。一些临床实验证明,其效用与哌甲酯相当,引起的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疲劳、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目前已经在国外广泛使用,正准备在国内上市。

抗抑郁药一般用于合并其他焦虑症状的多动症的辅助治疗,使用较少,有的甚至已经被淘汰。

服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郑毅指出,药物治疗作为整个多动症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一定要审慎对待。我们需要对药物的副作用有充分认识,但也不能因噎废食。

必须承认,多动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其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医生需要根据病情确定初始剂量,并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随时对药效进行评价,以确定最佳药量。而一旦确认某种药物不见效,还需酌情换。

通常来讲,传统的多动症药物需要一天吃几次,而缓释型药物作用持续时间比较长,只需每天早上吃1片就能很好地缓解症状,更便于多动症儿童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