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现的红黄蓝白

时间
2008-04-02

通过对一些婴儿脸色的观察,可以发现某些疾病。特别是在新生儿期,细心的家长常常可从婴儿的脸部发现异常颜色而去找医生。当然,身体其他部位的肤色也可有相应的改变。在婴儿出现某些病态时,就常会给人点颜色看看,下面就这一问题和大家谈谈。

首先要谈的是红。刚出生的新生儿面色粉红,皮肤娇嫩,弹性良好。但因皮肤表面角质层发育尚未完善,出生后与周围环境接触,面部等皮肤受到刺激而发生充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红色斑疹,此曰新生儿红斑。一般持续1~2天后便逐渐消退,退后偶有糠皮样脱屑。此外,还有约半数新生儿在生后一周内可出现如豌豆大小的红斑,其中间有白色丘疹,称中毒性红斑。目前认为此斑与母亲的胎盘毒素或内分泌等因素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有关。经1~2天便自行消退,无需处理。

还有,小儿最常见的一种毛细血管瘤,好发于头、面及颈部,是一种良性肿瘤,大多数出现在新生儿期,按其形态可分为三类:①橙色斑(即新生儿斑),斑块不大,不突出皮面,呈橙红或淡红色,轻压之即褪色,常出现在前额、上眼睑、鼻周、后枕部或颈项等处,大都在出生后数月内自行消退。②红斑痣(即葡萄酒斑),呈淡红至暗红色,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小儿出生后即出现在脸部、颈部或其他部位,形状大小不一,红斑出现后虽不扩大,但也很难消失,仅个别在数年内出现颜色变浅或自行消失。红斑痣的存在,除了影响脸容外,多无其他妨碍,只有个别病例有可能在同侧大脑半球内亦有类似的血管瘤,使病儿以后会出现癫痫、智力低下或偏瘫等。③草莓状血管瘤,是小儿血管瘤中最多见的一种,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而在头面部的约占一半。刚出生时未见病变,近满月时先出现针尖大小的红点,数日后增长至米粒大小,以后继续扩大,红点融合后变成一圆形或椭圆形斑块,柔软而可压缩,边界清楚,形如草莓。此斑块在生后2~6个月时增长最快,以后趋向静止,至7个月以后可自行消退,一般在5岁内大多消失,若非迅速增大,不需急于处理。

关于黄,一般新生儿刚生下来时,脸色红润可爱,可是过了两三天,婴儿的面部甚至躯干及四肢的皮肤渐渐变成了橙黄色,或是红里透黄,此种现象谓之新生儿黄疸。约有半数以上的新生儿都会有这种现象,表现为轻度黄疸,黄红色带有光泽,进展较慢,至生后4~6天时最为明显,多在生后7~10天逐渐消退,此谓生理性黄疸。这与新生儿发育过程有关。因新生儿血中胆红素的生成相对较多,处理胆红素的肝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因而造成体内的胆红素过多而出现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如黄疸出现过早(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过深(全身皮肤黄染明显),或黄疸进展迅速,或迟迟不退,或退而复现等情况则为病理性黄疸,需找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以查明原因并及时治疗,避免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关于蓝,也就是医学上讲的紫绀,或叫青紫。青紫是由于皮肤毛细血管中的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所致,使皮肤(尤其常见于面部口鼻周围的地方)、粘膜(如眼睛的巩膜和口唇粘膜)及甲床显现出紫蓝色。新生儿青紫见于很多疾病,常见于肺炎、颅内出血及先天性心脏病,而青紫最为突出的就是病情较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尤其在吃奶或啼哭时青紫加重并伴随呼吸增快,碰到这种情况,往往就会使人想到小儿可能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存在。但须注意,在寒冷的环境、体温过低或饥饿时,或在生后第一天内的正常新生儿,也常会见到唇周等处呈现轻度的青紫,而经适当的处理后青紫较快消失,这并不重要。

顺便一提,在新生儿腰背的骶尾部及臀部皮肤往往可以看到灰蓝色的色素斑,称为胎记,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楚,压之不褪色。此乃因皮肤深层色素细胞堆积所致,多在1岁内偶或至5~6岁内自行消失,不需治疗。

最后要说白,这不是一般的白,而是指苍白,那是新生儿贫血的一个突出的症状,不仅可从肤色(脸色)上看出,而且可从粘膜(如口唇)上来判断。新生儿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时间的长短、量的多少、出血的部位及其范围等有密切的关系。足月的新生儿急性失血30~50毫升时即可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促、肌张力减弱、体温过低等,以手指按压其肢端皮肤可呈现出苍白表现,手指移去后皮肤转红的时间缓慢。新生儿贫血往往可追查到某些妊娠期或产时的失血病史,如前置胎盘或胎盘早期剥离、剖腹产时胎盘的损伤以及双胞胎等,还有就是一些出血性的疾病如颅内出血、肺出血、胃肠道的出血或血液病引起的贫血。

综上所述,发生在新生儿时期的肤色,尤其头面部肤色的改变,可提示身体的某些疾病的存在,当然,其中某些肤色的改变也可能是新生儿期的一种生理性表现,如生理性黄疸及新生儿红斑等,并不重要,无需特殊处理。但有时对生理性与病理性的表现往往一时难以分清,为了不失去早期诊治疾病的时机,应及时找医生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