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别”?“别吻”!

时间
2008-04-07

接吻,作为人类示爱的基本方式,可谓“历史悠久”,恐怕历史学家和爱情专家都无法考究其起始年代了。由爱生情,由情思吻,式许已成为爱情发展的基本过程。尤其是在人们热切追求“罗曼蒂克”的现代社会,接吻这一风行西方的示爱方式,也越来越多为我们这个东方国家的年轻一代所接受,并大有泛滥之势,全然不顾甜菜吻之中潜伏着某些传染病的危险。

细看接吻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接吻已经进化得多姿态多彩。诸如难忘的初吻、火辣的热吻、美妙的轻吻、浓情的深吻等等,无一不扣人心弦,令人魂牵梦绕。无论是樱桃小嘴,还是烈焰红唇,一旦轻轻接触,即可擦出心灵火花。甚至只有一个有形无实的飞吻,也能起到不亚于眉目传情的作用。

如果从纯医学的角度看,标准的接吻是指两个人(通常是男女)的唇部互相接触和轻微磨擦,若仅限于此,则为轻吻;若互相用力吸吮,伴有双方唾液的交换,或舌头伸入对方口中,则为深吻。长时间的深吻,或双方有口腔溃疡、牙周炎等情况,则在接吻过程中可伴有血液的少量交换。吻眼睛、额头、鼻子、脸部和手部等部位,则属于异位接吻。

接吻传病

正因为接吻的上述特点,许多传染病会通过这一途径传播。接吻时由于双方“息息相关”,各种呼吸道传染病便很容易藉此传播,如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猩红热以及近期在香港爆发流行的风疹(德国麻疹)等。由于部分人的接吻伴有少量出血(血吻),因此凡是可以通过血行途径传播的传染病,都有经接吻(尤其是长时间的深吻)传播的危险性。这些传染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艾滋病、梅毒等。

报道中的恋人狂吻染上肝炎,其科学性欠准确。

1、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可通过各种体液排出体外,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泪液、尿、汗等,但这些体液中仅有HBsAG是不具备传染性的,只有含乙肝病毒核酸(HBV-DNA)的体液才有传染性,而HBV-DNA在各种体液中的数量是不同的,其中血液和阴道分泌物含量多,传染性较大,而唾液中含量少,传染性是很小的。因而由接吻传染上乙肝的可能性也很小。

2、文章中报道该男士吻其女友后几天即发病,从这一点来推测,他不是被女方传染的。因为每一种传染病都有一定的潜伏期,所谓潜伏期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乙型肝炎的潜伏期平均为70天,最短30天,最长180天;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被乙肝病毒传染,最快也要30天才会发病,出现肝功能异常,所以该男士的肝炎至少也是在一个月发前被传染的。

3、从该男士的检查结果,可以估计他的乙型肝炎至少有半年以上的历史。其检查结果为“小三阳”,即表面抗原(HBs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阳性,其中的e抗体往往在乙肝病毒进入人体几年后才出现,少数人亦需在感染乙肝病毒半年后出现。

科学之吻

既然接吻可传播多种传染病,而接吻又不可完全避免。怎么办?答案其实很简单--科学地接吻。以下几点可供参考:1慢性传染病未治愈期间,最好不要与健康人接吻。2在急性传染病发病期间,不宜接吻。3尽量用飞吻、轻吻等方式表示爱意,少用深吻。4对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如乙肝、流感、风疹等),尽早接种。5保持口腔清洁卫生。为了预防传染病,在患病期间,如果需要吻别,建议最好还是别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