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皮肤苔鲜样变为主要特征。皮损好发于颈部、肘关节伸侧、腘窝、股部及腰骶等处,多为局限性,亦可分布比较广泛。本病多见于青年和成年人,其病因不明,但与神经精神因素有明显关系。现代西医学多采用镇静或抗组织胺药物及封闭疗法,但缺乏根治的方法。
现代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报道,约开始于50年代中期[1]。采用艾灸针刺之法,通过多病例观察,确有效果。至60年代,不少单位用皮肤针叩刺,因方法简便,取效迅速,此法曾经风行一时。有人还挖掘传统方法,据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所载之丹药火法行药物灸治,也获效果[2]。
70年代后期起,针灸治疗本病取得较大进展,头针、埋线、电针、穴位注射及刺血等方法广泛用于本病治疗,疗效日趋肯定。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加,目前一般倾向于多种穴位刺激综合运用,而皮肤针叩刺仍是主要方法之一。
据我们收集的文章看,平均有效率在85% 以上,其中尚有一定复发病例。
【治疗】
艾灸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下无另作说明者,相同)。
(二)治法
采用着肤灸法。先用纯艾绒制成麦粒大小之艾炷,置于阿是穴周围施灸,灸点之间相距1.5厘米,灸前可于灸点上先涂以蒜汁,以增加粘度。待艾炷燃尽后,扫去艾灰,用生理盐水轻轻拭净,盖以敷料。如为惧痛者,可于未燃尽前用压舌板压灭,并可在灸点周围以手轻拍减痛。每次只灸1壮,每周2次,更换灸点,不计疗程,至皮肤正常为止。此法不化脓,如出现水泡,可穿刺引流并用龙胆紫抹涂。化脓者,用消炎软膏,痊愈后不留疤痕。
(三)疗效评价
共治120例,近期临床痊愈率在89.0%。此法主要用于局限性神经皮炎,对播散型效果较差[8]。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脊椎两侧、阿是穴。
配穴:头面颈部皮炎加曲池、内关、太渊、合谷;上肢加内关、曲池、肺俞、心俞;下肢加血海、足三里、肾俞;会阴及腹部加脾俞、胃俞、关元、三阴交;播散型加风池、曲池、血海、足三里;巩固调理加肺俞、心俞、脾俞、太渊。
脊椎两侧位置:从颈椎至尾椎两旁离正中线约4厘米处。据皮炎的部位和性质而选用不同节段:头面颈部皮炎选颈椎两侧,上肢皮炎选颈椎4至胸椎5之两侧,下肢皮炎选腰骶椎两侧,腹及会阴部皮部皮炎选胸椎3~12及腰骶椎两侧。播散型皮炎选胸椎3~12作为重打叩刺区。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及压痛点或有条索状阳性物处。
(二)治法
选主穴为主,据症酌选配穴。先叩刺阿是穴,以重度叩打法,令轻微出血,继叩打脊椎两侧,用轻中度叩打法,使之潮红。配穴在穴区叩打,亦使之潮红。一般叩打3~5遍。病损区叩打法为:先在周围叩刺,轻度刺激绕打一周,再在病损上反复叩打,叩打时间视病损大小而打,直径10厘米的病损区约叩打4~6分钟;脊柱两侧叩打法: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叩打。为增强疗效,叩打后可采用艾条薰灸皮损区至潮红,或涂以癣毒灵。大面积者可用滚剌筒滚剌。皮肤针叩打每日或隔日1次(癣毒灵隔日涂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停针3~7天。
癣毒灵制备:斑蝥20只,土槿皮24克,马钱子(打成碎块或切片)、槟榔各18克,川蜈蚣14条。浸于适量的75%乙醇中1周,过滤去渣,再加75%乙醇至1000毫升即可。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瘙痒消失,紧损完全恢复正常;显效:局部皮肤基本正常,尚有少量皮损有轻度苔藓化,瘙痒已止;有效:皮损范围缩小,瘙痒已止;无效: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
共治230例,临床痊愈59例(25.6%),显效59例(25.6%),有效99例(43.0%),无效13例(5.8%),总有效率为94.2%[2~5]。
围刺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
(二)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每次取2~3穴。取28号1.5寸长毫针,从阿是穴(即皮肤区)周围沿皮向中心进针,深度约0.5~1寸。每次据皮损大小,进10~30针不等,使针尖均集中于皮损区中心,不留针。亦可将余针拔去后仅留四周4根针,接通电针仪,频率500~600次/分,连续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电针15~20分钟。上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左右。配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26例,临床痊愈106例(84.2%),显效6例(4.7%),有效12例(9.5%),无效2例(1.6%),总有效率为98.4%[7,8]。
针灸
(一)取穴
主穴:风池、大椎、曲池、血海、阿是穴。
配穴:合谷、委中、足三里、承扶、天柱。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其中阿是穴必取,配穴1~2穴。一般穴位,毫针刺入得气后,捻转提插施平补平泻法,留针25~30分钟。阿是穴用围刺法,据皮损大小进针数支至十数支不等,不断捻转,使胀感向四周放散,留针30分钟。或采用艾灸法,用艾条点燃后在距灸处的皮肤约3厘米处,围绕皮损区边缘缓慢向中心移动进行薰灸,直至皮色转红,表皮发热,据皮损大小每次施灸时间约20~60分钟。在开始施灸前几分钟,痒感可能增剧,但继续施灸即可消失。也可嘱家属与病人自灸。阿是穴围刺或艾灸可同时进行,亦可隔日交替使用。上法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如针灸欠佳者,可用皮肤针在皮质区叩刺后拔罐。
(三)疗效评价
共治37例,临床痊愈27例(48.6%),有效8例(25.7%),无效2例(5.7%),总有效率为95%。本法尚有一定复发率[9]。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肺、内分泌、皮质下、三焦; 2、耳背静脉、膈、阿是穴。
配穴: 痒甚者加神门,热甚者加耳尖,因情志不畅者加心,病久不愈者加枕,热甚瘙痒剧烈者加耳尖放血。
阿是穴位置:皮损的耳廓相应部位。
(二)治法
主穴任选1组,配穴仅与第1组穴配合,第1组穴操作:取主穴2~3穴,配穴1~2穴,均取双侧。先以毫针刺一侧耳,获胀痛等得气感后,留针1小时,留针期间可间断运针,平补平泻,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第2组穴用放血法,以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每次选1~2穴。刺血时,以左手固定耳廓,将针速刺入约2毫米深,挤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棉球按揉片刻,隔日1次。上述均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耳针法,共治69例,痊愈59例,好转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6%[12];割治法31例(部分配合体穴)31例,临床痊愈27例(87.1%),有效3例(9.7%),无效1例(3.3%),总有效率为96.8%[10]。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肺俞、心俞、脾俞、至阳。
配穴:曲池、血海。
(二)治法
药液:维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2毫升)、当归注射液。
每次选2~3主穴,疗效欠佳时配配穴。先在背部穴位周围仔细按压,寻找出棱形或条索状阳性反应物。然后任选上药1种,吸入注射器后,用5号齿科针头刺中阳性物,待有酸胀感,即作雀啄状提插以加强针感,然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0.3~0.5毫升(每次总量在2毫升左右;配穴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39例,临床痊愈20例(51.3%),显效7例(17.9%),有效7例(17.9%),无效5例(12.9%),总有效率为87.1%[11]。
刺血
(一)取穴
主穴:颈1~骶4督脉循行线、膀胱经第1和第2侧线。
配穴:耳背静脉。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用28号1寸或2寸毫针5~7根撮合在一起,自上至下对经脉线进行点刺,使轻微出血,每次2~3遍,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日。急性期加配穴,点刺耳背静脉,放血2~3滴,每周2次。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0例,结果痊愈92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12]。
电针
(一)取穴
主穴:大椎、灵台。
配穴:皮损在头颈部、双上肢者,加曲池;皮损躯干及双下肢者,加委中;皮损泛发全身者,曲池、委中轮换取之。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根据皮肤损害部位选取配穴。治疗时病人取俯卧位,得气后,接G6805电针仪,每一导线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频率用密波,400次/分以上,强度以患者右耐受为宜。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为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再行第2疗程治疗.一般需治疗2~3个疗程。治疗期间不用其它任何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68例,结果治愈53例,显效12例,无效3例[13]。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汉超,等。艾灸治疗神经性皮炎的初步观察。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98。
[2]钟梅泉。梅花针治疗神经性皮炎41例疗效观察。江苏中医杂志 1986;7(8):30。
[3]刘桂良,等。梅花针与癣毒灵治疗神经性皮炎。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5;9(1):54
[4]王敏华,等。皮肤针治疗神经性皮炎20例。上海针灸杂志 1990;9(3):23。
[5]桂云超。七星针治疗神经性皮炎23例。针灸学报 1990;6(2):43。
[6]刘
华。小艾炷治神经性皮炎。中医杂志 1980;(2):47。
[7]刘继先。电针围刺治疗神经性皮炎86例。上海针灸杂志 1985;(3):19。
[8]高洪宝。围刺法治疗神经性皮炎40例临床小结。吉林中医药 1982;(1):44。
[9]杨庆林。针灸治疗神经性皮炎37例。上海针灸杂志 1987;6(2):23。
[10]陈巩荪,等。耳针研究,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307。
[11]刘继先。针刺治疗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上海针灸杂志 1989;8(1):21。
[12]王梅花,等。针刺耳穴治疗神经性皮炎。新中医
1993;25(8):31。
[13]陈守龙。针刺治疗神经性皮炎。新中医
1993;2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