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灵药不灵”原因何在?

时间
2007-03-12

近年来,国人对中医的认可程度似有所降低,常有人对中医的疗效表示怀疑,为什么流传使用了几千年的中医名方名药,现在不好使了?难道真的是“时代进步了,中医落伍了”?中医业界专家的同感是“方灵药不灵”。

道地产地的药材不再道地

“道地产地的药材已经不再道地”,近来,已有专家发出了这样的警示。原因很清楚,道地药材的质量不行了。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陈士林最近指出,现在很多种植的药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药材有十几倍、甚至更高的含量差异。这样的药材达不到药典的标准,中医开了方,最后根本治不了病。

盲目引种扩种,药材道地性严重削弱

据统计,我国中成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每年消耗药材70万吨,天然植物药的需求10年翻了3番。由于野生资源逐年减少,许多地区开始大力发展人工种植药材。

人工种植的药材,很多都面临着连作障碍(一块地连续种植5~10年以上,会面临病虫害积累严重影响品质,不能继续种植),特别是根类药材,如地黄、当归等,其老产区已处于变迁中。如种过人参的地需30年后、西洋参地20年后、三七地8~10年后,才能再次种植。经过多年发展人工种植,目前我国一些传统道地产区已无地可用,导致了“土地饥荒”。但需求还在扩大,随着产地不断扩充,就出现了盲目引种、扩种,南药北种,北药南移。

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道地产地的药材不再道地”。专家指出,这种生产布局的混乱,直接造成了新产区引种药材的药材性状和有效成分变异很大,药材生产药材道地性严重削弱,最终导致药材品质严重下降。

如今哪里还能种道地药材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哪里适宜种植道地药材,现在哪里还能种道地药材?这个问题不仅影响着我国药材种植的发展,也成为了今天药材GAP基地认证的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国药材集团公司、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就共同开展了一项研究,“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研究”,去年这项研究已经通过了卫生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过去,哪里适宜种植道地药材,一直是靠经验判断,缺乏科学方法和工具。如今,利用这一成果,就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中药材产地的生态环境适宜性分析。陈士林介绍说,我们现在的系统数据库,是以全中国每一平方公里为一个点,在每个点上,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广西大厦,都可以提取到如降水量、7月份的温度、1月份的温度、相对湿度、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经度纬度、阴坡阳坡等等数据。比如某一个地方的道地药材质量最好,通过计算机将此地与全国960多万平方公里上的每一个点进行比对,就可以找到所有与其相近似的点,哪怕那个县只有一平方公里的相似区域都可以显示出来。据此,我们可以准确确定和指导中药材适宜产地的选择。

这项研究成果被王永炎、肖培根院士等鉴定专家评价为“一项重大技术创新性成果”。

道地药材一定要种在适宜区域

目前,研究人员已将该系统应用于不同分布区人参、甘草、西洋参、黄芪、暗紫贝母、浙贝母、三七、附子、川芎等20余种药材的产地适宜性分析,并得到了能有效指导各药材产地布局的分析结果。

据陈士林介绍,以抚松县为基点采用TCMGIS-I系统分析人参适宜产地得到的结果是,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区(现产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地区,山西上党太行山区(历史产区),燕山山脉以及秦岭。这不仅与历史记载的人参生上党及辽东相符,而且据此我们还可以将大、小兴安岭地区、燕山山脉以及秦岭作为今后人参的战略发展区域。黄芪过去都是种植在黄河以北,现在很多种在了黄河以南,引种的黄芪品质变异较大,鞭竿芪都变成了鸡爪芪(鸡爪状)。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黄芪的适宜产区集中分布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黄河以南的华东地区为非适宜区,验证了黄河以南种植黄芪药材性状和有效成分变异大的结论。还有西洋参的引种,为什么全国各地引种,但只有华北、东北、陕西较为成功?系统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华北、东北适宜区与原产地美国威斯康星州生态条件较相似,相似区面积较大,陕西适宜区集中在若干个县,而江西、安徽、福建部分高海拔地区生态与西洋参原产地相似,但面积小,不适合产业化发展。另外,通过分析,甘草也不适宜在北京种植。虽然在北京种甘草可以长得很快,但其甘草酸含量(有效成分)根本达不到药典标准的规定。

陈士林特别强调指出,中药材产地一定要选在适宜区域发展。否则,即使通过种植技术,有效成分含量也达不到药典规定。各地政府在做产业规划时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地方能种什么药材,什么地方不能种,进行药材生产的合理布局。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中药材种植的盲目性,也避免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特别是给药农造成损失。更重要的是,不能让劣质的中药材毁了我们的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