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军区(济南 250001)王凤香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张其成
当今社会,尽管医疗费用日益增长,健康危机却在步步逼近。当前肆虐全球的非典型性肺炎,再次向人类敲响警钟:科技本身并不足以为生命筑起一道坚实可靠的保护网,要真正切实有效地保护生命,必须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确保人类健康。据世界健康组织统计,目前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死亡,在发展中国家占总死亡率的50%,而在发达国家为总死亡率的80%。[1]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许多疾病并不单纯是躯体的疾病,还有心理和行为因素的负面影响。马斯洛曾经说过:心理健康和躯体疾病之间有着一种协同作用的反馈。……几乎所有的疾病,甚至无一例外,都能称为心身疾病……甚至一次骨折也是心身的和社会躯体的。[2](P27)面对如此情况,医学家和生物学家以及心理学家们逐渐达成共识:我们在生物学方面的努力必须靠心理学方法来完善,比如生活方式的矫正。
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的宗旨是什么?为了阐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我国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有关论述。《内经》非常重视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列举了大量的条目分析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危害。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健康生活方式进行了描述:
1.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有一定的规律,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内经》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则能"度百岁乃去。"[3](P2)
2.不妄作劳
不妄作劳,就是要劳逸适度。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逸,既不能过度劳累,也不能过度安逸。
3.四气调神
"四气调神"是指人们为了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时令更迭的变化,主动采取各种调摄形神的方法,以与自然保持协调一致,保持身心健康而达到长寿的目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哲人已认识到:人必须"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4],顺应自然变化,才能避免遭受伤害。《老子》主张"法于自然",通过积极的自我身心调摄"返朴归真",以达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5]的目的。
综上所述,《内经》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要尊重自然、合乎规律。可以说,节制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灵魂。
然而,当下人们独特的心理生活样式决定了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6](P310)这种思潮的极富代表性的后现代文化,打着回归自然的旗号,极力强调人性解放和自我放纵,他们质疑理性,重视肉体的快感。在现代人的思想中,节制与自由几乎是相反的,而距离压抑却只有一步之遥。因此,对于追求快感、舒适,渴望自由、享乐的现代人来说,《内经》所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几乎是难以企及的,也是很多人不屑理会的。
既然后现代文化和《内经》具有相同的目的,都是在追求自然,为什么《内经》所描述的理想生活样式却不符合后现代人的胃口?哪一种生活方式更接近于自然本意,更科学、更健康?为此,我们要首先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自然?
所谓自然,就是自由发展,既不勉强,也不限制。《内经》说:"从欲快志",强调的正是真正地回归自然。节制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节制应该是双向的--减少多余和补充不足,使身体处于平衡状态,即健康状态。节制导致健康,健康才能自由。因此,节制和自由是一致的,它并不是产生压抑的原因。那么,人们思想中的压抑究竟来自何处?
在所有的压抑中,文明对于性的压抑是极富代表性的。福柯曾经质疑:"为什么它(性)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种族、家庭和个人进行再生产的手段?为什么它不单是获取快乐和享受的手段?"[7](P35)显然,福柯在此所指的压抑是来自于政治和权力的,"为什么性被认为是我们最深刻的真理藏身和表白的地方?……从基督教占统治地位以来,西方世界不停地宣称:要知道你是怎样的人,就要知道你的性行为方式。性从来就像一个议事厅,我们种族的前途和我们人类主体的真理在那里得到决定。"[8](P35)在现代人看来,《内经》文化正是以同样的方式,以维多利亚似的刻板和冷酷,令人无法接受。它携带着科学的威力,以人类最高统治者(黄帝)、甚至以真理代言人的姿态出现,对人的身心构成了极大的压抑,这种压抑是集政治、权力、科学于一身的,而且自它产生之日起就从来不曾减少过。现代人对于性的忧虑更加增多:他忧虑自己的欲望形式正确与否;自己的欲望对象正确与否;自己是一个健康人还是病人;自己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反常的;自己的欲望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本质。
笔者认为此处有一种误解,起因于后人对《内经》本质把握上的偏差。《内经》中多处论述节制对于保精益寿的重要性,却少有论及过度节欲的危害。出于对科学的敬畏和对自身生命的过度重视,人们倾向于自发地和过度地克制。节制和压抑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也不存在共同的目的。节制是为了达到恰当,而压抑的后果,要么是过度克制,要么是走向其反面,比如:"对孩子们来说,手淫是被严格禁止的,这构成焦虑的源泉。同时,这也导致了强化手淫活动,导致共同手淫,导致孩子们对这一主题进行秘密交流时的快感。"[9](P98)被禁止的行为显得更加刺激,尝禁果的冲动和闯禁区的冒险强烈地刺激而不是压抑了性行为。如果《内经》主张节欲,它就不会无视压抑所导致的放纵,这从反面证明《内经》是反对压抑的。
适度地克制,既获得灵魂的宁静,又保持身体舒适,这才是《内经》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正如叔本华所说的:"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10](P42)大多数人的一生总是在痛苦地劳作,追求身体的舒适;而一旦身体的舒适实现了,精神的空虚却接踵而至。因此,健康生活方式的宗旨不是追求肉体的放纵;也不是在心如死灰中寻求逃避。它的最高化境在于获得一种自我愉悦的能力。所谓"自我愉悦"是指一种没有任何身心困扰的状态。这种快感与"享乐"一词所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享乐表示一种源出于我们之外和出现在我们无法确定的对象之中的快感;而"自我愉悦"的快感只有在接近自我、拥有自我的时候才能达到。在所有的身外之物中,人是找不到自我愉悦的;只有反诸自身,到自己的心中才能找到。一切外在的享乐都是短暂的,只有内心的喜悦才是永恒的。现代人疯狂追寻的不是自然,而是另一种刻意;他们所获得的快感也只是瞬间即逝的享乐,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烈的精神空虚和因生理机能紊乱而导致的躯体病痛。
自我愉悦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对于迷茫的现代人来说,只要适当地节制,只要过有规律的生活,就能逐渐唤醒这种能力,就能大大提高生命质量。现代健康心理学研究发现,决定人长寿的因素多种多样,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这里的"健康",是指由节制而达到的合理、恰当。《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对立的矛盾统一体。人体的健康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如果这种和谐被打破,人体就产生疾病。
生活方式是和健康、幸福相联系的。即使将来科学能对我们的生命作更多更广更明确的监护,相比而言,生活方式也将永远能对生活质量作出最大最好和最有效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