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有不舒服的时候,这时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疼痛处按揉,或者让人捶打。说也奇怪,有时在按揉捶打之后疼痛就会减轻或消失,这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这里面包含着中医学最基本的病理学说。中医针灸学认为,人身上有12条经脉、8条奇经,这些经脉之间有许多支络、别络、孙络互相连结,把人体各脏腑、器官联系起来。人体中的气血犹如水,循着经脉运行,周流不息。如果经脉发生了故障,堵塞了道路,气血运行不畅,人体就会生病,这就是“不通则痛”。排列在经络上的一个个经气聚集的地方叫腧穴。它们是反映经脉气血运行情况的窗口。如人体发生疾病,在相应的经络、腧穴上就会出现结节、索条、色斑、红肿、异常的压痛等变化。这时在相应的腧穴上给予一定的刺激,就能达到调整经脉气血运行的目的,即所谓“通则不痛”。这就是为什么自我按摩能健身的道理。根据以上理论,再掌握些经络、腧穴的知识,就可以有效地按摩保健,防病强身了。例如,当感冒初起鼻塞时,如用大拇指按揉迎香穴3~5分钟,就可使鼻窍通利。如有慢性鼻炎,还可将唇沟上端尽处的鼻通穴和两眉头内侧端连线的中点即印堂穴,点按几分钟,每天坚持做几次,就可以预防感冒的发生。如还伴有发烧,在服药的同时,还可在大椎穴,就是低头时,颈部最高的骨头下面,反复揉搓,直到皮肤潮红、发热为止,即有降温的作用。
外出旅游晕车的人,可在他的内关穴,就是在前臂掌侧面腕横纹上方一二寸处,用力按压,以有酸胀感上传为宜,即有镇静止吐的功效。
还有小儿腹泻,这是令家长们挠头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时,可先将手掌搓热,盖在小儿腹部,掌心对准肚脐,做顺时针方向的摩腹运动200—300下,然后在长强穴,也就是尾骨尖,揉按300下,最后在足三里穴点按2分钟,每日做一次,坚持做几天,就能健脾止泻。如果再加上捏脊疗法,对小儿厌食症也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