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区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因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这一特点也在维医学中得到体现。在古代,这一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或部落。除少数几个民族或部落转入农业生活外,大多数长期在天山南北过着游牧的生活。还有些民族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从事农牧业生活。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维吾尔”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团结”、“联合”。在不同历史时期,汉文史籍曾有“袁纥”(北魏)、“韦纥”(隋)、回纥、回鹘(唐、宋)、“畏兀儿”(元、明)等不同称谓。
回鹘和古代其他民族一样,由于过着游牧生活,时刻遭受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他们早就懂得利用一些简单的办法治疗病痛。例如,人们早已用粘土、蒜汁和草香涂抹肢体来预防害虫,用灼热的细砂掩埋肢体来解除关节疼痛。西域地区物产丰富,也为当地人民提供足够的治疗疾病的药物。
早期的维医学经历过一段蒙昧时期。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除朴素的药物、物理疗法外,巫术治疗也曾占有重要位置。当时,人们信奉一种原始宗教--萨满教。在后来的回纥族中,男巫师叫萨满,女巫师叫乌答,他们玩占卜、除鬼,也用祷告、药物等治病。公元前5世
纪左右,西域一带开始有了较为先进的医疗活动。如炒麦皮热敷、草药水沐浴、按摩、烤灼、接骨及尸体防腐的方法等等。从墓葬出土的骨骸中可知,早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西域人已有一定水平的外科技术及接骨方法。有些骨骸中头颅骨的钻孔表明其技术是比较先进的。在
他们生活过的山区岩壁上,还遗留动物和人不可分离的岩画,如天山呼图壁县红山大型生殖岩画及许多山脉中放牧岩画,大量反映了当今所见到的鹿、羊、马、牛等20多种家养和野生动物。从所刻画的动物上能够看出,他们已开始认识和注意动物的某些脏器、血肉、筋骨、脑和角等对人体所具有的医疗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