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医学史话(六)

时间
2007-03-20

《药方》以叙方为主,方论结合,回回药物与传统中药并用。据统计《药方》残卷常用药259种,明显属于海药并注明中文名称者有61种;沿用阿拉伯药名,目前尚不知何药者52种,合计海药为113种,占残卷全部用药的43.6%。其他146种则为传统中药,其中也包括已经华化的海药在内。从《药方》中所载方剂来看,无明显君、臣、佐、使之配伍。据研究,《药方》不仅与阿拉伯医学有根深的渊源关系,而且突出特色,东西合壁。在药物剂型的运用方面,既有中国式的丸、散、膏、汤,又保存有阿拉伯式的芳香挥发药、滴鼻剂、露酒剂、油剂,糖浆剂;有些医方的临床应用如菖蒲煎剂治疗中风等,又是借鉴了中国传统医学经验并和回回医药相结合的一种用法。《药方》有它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反映了成书时代中国回医对疾病认识在理论上已较成熟,这种理论既保存有阿拉伯医学的特征,也有中国传统医学的成份。

《药方》内容之广,涉及临床多科,同时在治疗方法上也较丰富,对有些疾病则采用内外并治。当然《药方》的治法中除了阿拉伯医学的治方经验外,其中也不乏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以及民间验方。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方法特别是一些外治法及其对骨伤科的论治具备了时代的先进性。如《药方》中对头部外伤的诊断,是根据组织损伤程度划分的,并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对外伤肿胀不退,且并发全身症状者,主张作“十字”切开,排脓引流。对颅骨下脓肿,采用钻孔锯开的开颅方法等,在今天看来尚且合理。

《药方》“折伤门”、“针灸门”之论述较全面。“折伤门”基本上包括了古今骨科的内容,包括了软组织损伤、骨伤及关节脱臼,并从理论上阐述了这些损伤的原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一些合并症也作了相应的介绍。从而反映了14世纪时期中国骨伤科诊疗水平发展成就。在今天看来,“折伤门”中许多内容仍有临床实用价值。“针灸门”实为专论灸而罕论针,所论灸法有三种情况,即艾灸、药灸、烙灸,以烙灸法所占篇幅最长,尤为详述,其方法为阿拉伯医学的烧烙法。在书中烙灸法的适应症被分为16等,涉及范围很广,包括了内科、外科、眼科、伤科、皮肤等多种疾病,其病因多与体内恶液有关,具体方法是采用多种器械、烧烙皮肤,令其破损、溃烂、流脓,而不能早用生肌收口之药,必令其脓外流,则体内之恶液因之排出,然后施用生肌收口的药,使之平复。《药方》中灸法虽然以烙灸为主体,也确实带有明显的阿拉伯医学特色,但中医特有的艾灸法在书中出现及烙灸法中出现针灸穴位,这说明《药方》的灸法体现了共同的医学特色。

《海药本草》。作者为唐末五代时的李珣。祖籍波斯,又名李波斯,善诗。曾几代定居长安西市一带,以卖药为生,《海药本草》收药124种,大多数来自波斯等地及南海诸地区,因此为回回医药根基的一部分,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曾有过作用。有医学专家指出,在唐末五代时在民族医药史上有突出贡献的书籍首推《海药本草》。它还补充了《神农本草》《名医别录》《唐本草》《食疗本草》《本草拾遗》等不足,且纠正了前著的一些错记,丰富了中国药物学,是回回医学的重要基础与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