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通灌汤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25例体会

时间
2008-12-02

慢性结肠炎也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腹泻、腹痛、粘液便、脓血便和黑急污熏等为主症,似属祖国医学中的“肠风”、“久痢”范筹。由于病未明,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我们采用中药通灌汤保留灌肠,同时口服甲氰咪胍治疗25例,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小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为27-52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0年。根据乙状结肠镜所见,将局部病变间要分为三种类型:1、轻度病变,以粘膜充血水肿为主;2、中度病变,以粘膜糜料渗血为主;3、重度病变,粘膜面溃疡形成为特征。

二、诊断标准

1、

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粘液血便史。

2、

粪检除外阿米巴、血吸虫,痢疾杆菌培养阴性。

3、

乙状结肠镜检有粘膜充血、水肿或有不同程度的糜料渗出及浅表性溃疡。

4、

25例中5例曾作钡灌肠检查,3例提示结肠炎,2例报告正常。

三、疗效分析

1、

痊愈:经治疗腹泻、腹痛、粘液血便等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检肠粘膜正常。

2、

好转:腹泻、粘液血便次数减少,腹痛减轻,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有明显改变。

3、

无效:症状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同治疗前无变化。本组轻度者11例,两个病程治愈者8例,另3例进行了第三个疗程;中度者6例,三个疗程治愈者4例,2例好转;重度者8例,三个疗程治愈3例,3例4个疗程治愈,1例好转,1例未坚持治疗。

四、方剂组成及治疗方法:

1、

处方:白芨30克、白头翁30克、黄柏30克、苦参20克、白矾20克、地榆20克加水煎至约200毫升备用。甲氰咪胍20毫克,220-654毫克。

2、

方法:根据病情,每次取上述灌肠液40-60毫升,于晚睡前保留灌肠,每日一次。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次口服,如有腹痛不适者可短期加服654-2片20毫克,一日三次。每10为一疗程,根据病情轻重,可重复数个疗程。

五、典型病例

杨XX,男,49岁,干部。患者从1996年开始腹痛、腹泻,解粘液便每123-4次,每于食用生次饮食后诱发或加重。曾服用抗菌素和中药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于1999年4月来我院就诊。经乙状结肠镜检查,见肠粘膜文泛水肿、充血,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有散在性溃疡面。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用上述灌肠液60毫升,每日上午便后给以保留灌肠,口服甲氰咪胍20毫克,一日三交,654-2片20毫克,必要时口服。经治疗两个疗程,大使次数减少,腹痛症状减轻,停岌3天,再续两个疗程后,大便成形,腹痛消失。乙状结肠镜复查,肠粘膜正常。近访未见复发。

六、讨论

1、

慢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似属祖国医学的“肠风”、“脏毒”、“久痢”等范畴。病变部位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对促进消炎、消肿、溃疡面愈合及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有较大帮助。

2、

甲氰咪胍是一种良好的组织胺H2受体阻滞剂,是近年治疗消化性溃疡较好的药物,也有报道用于慢性肠炎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理,可能因其作用于肠壁中释放组织胺的肥大细胞所致。我们采用中药保留灌肠的同时,配合口服甲氰咪胍和解痉剂654-2,认为疗效较好,也未出现副作用。

3、

复方通灌汤中的白芨,可入脾胃,因含胶质,善消肿、生肌,布于粘膜面,可保护粘膜,并促其粘膜再生,有止血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之功。白头翁可清血分之热,为热毒赤痢之要药,《本经》谓其“主逐血止痢”又《保命集》云:“行血则便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黄柏、苦参性味均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二药常合用。白矾性味涩寒,有收敛止血,涩肠止泻之功效,可疗久泻,便血。地榆归大肠经,凉血解毒,可止脓血,故适宜上述诸证。

4、本方组成药味简单,药源充足,疗效好,无副作用。灌肠时间以早晚为佳,药液温度以37-40摄氏度为宜。其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长,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