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法,有内服和外用之分,中医内服治法中最常用的剂型是汤剂。汤剂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制成液体的剂型,主要供内服,特点是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症加减,适用于病症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医学源流论》云:“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中药煎法是否适宜,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中医应用汤剂尚须注意中药煎熬是否得法。
一、煎药用具 可用砂锅、铝锅、瓦罐或搪瓷锅,忌用铁器具和铜器具,因为有些药物与铜、铁一起加热之后,会起化学变化,或降低溶解度,影响药效。煎具的容量宜大些,以利于药物的翻动,并可避免外溢损耗药液。同时应加盖,以防水分蒸发过快,使药物的有效成分不全释放。
二、煎药用水 可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前人常用流水、泉水、米泔水等。根据药物的特点和疾病的性质,也可用酒或水酒合煎。加水量可视药物、药物质地及煎药时间而定,一般以漫过药面3-5cm为宜。每剂药一般煎2次,滋补药可煎3次,第一煎水量可适当多些,第二、三煎则可略少,每次煎成药汁250-300ml左右。小儿和重症病人喝的药汁,为便于喂,宜适当浓缩,煎成100-150ml即可。
三、煎药火候 前人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煎谓之“武火”,慢火煎谓“文火”。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即用文火。同时,要根据药物性味及所需时间的要求,酌定火候。解表药与泻下之剂,煎煮时间宜短,其火宜急,水量宜少;补益之剂,煎煮时间宜长,其火宜慢,水量略多。如将药煎煮焦枯,则应弃之不用,以防发生不良反应。
四、煎药时间 煎药前,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之后再煎煮,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发汗解表、理气、质地轻清和芳香挥发的药(如苏叶、菊花等)。水沸后再文火煎10~15分钟即可;质地黏腻滋补类的药(如黄芪、当归、熟地等),水沸后再文火煎1小时左右;矿石及贝壳类质地坚硬的药(如龙骨、牡蛎、鳖甲等),应先煎15分钟,然后与其它药物一起煎;黏滞性高、易糊底的药物,或带小毛刺、服时易刺激咽喉的药物,或煎后易使药液混浊的药物(如赤石脂、旋覆花、车前子等),应包入纱布袋,再与其它药物一起煎;贵重药物(如人参、羚羊角等),为避免其有效成分被其它药物吸收,应先单独煎半小时,滤出药汁,然后与其它药共煎服用;不能煎的中药(如阿胶、蜂蜜等),只能烊化(另蒸使溶化),待其它药汁煎成后加入,微微加热搅拌,溶化后再服。
此外,先煎、后煎、冲服、包煎等,均要遵照医嘱。汤剂煎取药液后,应对药渣适当进行压榨,可以再收取部分有效药液,以提高药材有效成分的浸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