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评价体系

时间
2008-12-02

不久前,从美国传来一则喜忧参半的消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医针灸临床顾问、全美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田小明教授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我切身感受到美国决策层对中医药的重视,现在无论是美国的国会议员、白宫决策者,还是国立卫生研究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都对中国医学开"绿灯"了!”同时他指出,在上述形势下,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缺失已成为越来越紧迫的问题。对于这则消息的解读,不得不分为两部分,可喜的部分是传统中医理论正在逐步被美国决策层所接受;让人担忧的是,我们还没有满足人家的前提条件,也就是建立相应的疗效评价体系。

只是,有一点值得欣慰,专家们在建立疗效评价体系的事情上坚持了自己的看法:不能参照原先的西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体系,而是要建立不同于这两者的以中医理论为核心及中医药为主体的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

对此,田教授给出的理由是:我们对一种用于运动医学的中药,按西医方法做临床验证,但其中一部分疗效无法评价,因为它的疗效显示于不同层次。举例来说,为什么这种治疗关节炎、骨质疏松、骨关节病变的中药可以补肾?为什么它会调整内分泌系统使雌激素上升?这些现象我们现在解释不清楚,但不能因为验证不了就说它没效果,因为我们确实看到了结果。

从中医药近年来踏上国际征途的那一刻起,对于采用何种理论依据的争论就一直存在,一开始在中药现代化大旗的鼓舞下,号称发展现代中药的企业们纷纷抛弃了原先的理念,试图照搬西药的做法,以正统的身份和临床学敲开主流医药市场的大门,其中一些组分简单的中药很快取得了突破,像银杏和人参类产品都被测出了有效成分。但大部分组分复杂的中成药却遇到了不少麻烦,人们很快发现,弄清楚其中的成分是多么复杂,沿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中药国际化的道路上将充满“黑洞”。

后来,另一种声音逐渐变强:中医理论先行,再推动中药国际化。持这一观点的是传统派中医药专家。于是,在大大小小的中医药论坛上都可以看到传统派和现代派激烈辩论的场面,对于这两派的观点,现在根本无法用对和错来判定,因为两者都有正确的认识。其实,我们要的就是争论而不是对错,没有争议就代表脚下的路只有一条,传统派的声音渐强,则表明脚下又出来了一条新路——中医理论先行,接受了这一理论就等于接受了中医药。

其实,完全可以两条腿走路。也就是,在两种理论中寻找各种有助于解释中医药效用的方式,坚守中医理论,但以一种国际上普遍能够接受的途径来诠释它,架构它,这样也许能使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速度更快一些,企业也发展得更快一些。

其实,我们要的就是争论而不是对错,没有争议就代表脚下的路只有一条,传统派的声音渐强,则表明脚下又出来了一条新路——中医理论先行,接受了这一理论就等于接受了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