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是肠道功能恢复的标志。只有肛门排气后,才可减少腹胀不适,有利于尽早进食,从而益于伤口的愈合。近来,临床护理人员根据以足底反射区理论为基础,进行足底热敷、按摩,刺激相应反射区,使术后肛门排气提前,促进患者尽早进食,非常又有利于营养的补充和病情的尽早恢复。
具体方法为:
用直径约7厘米的空玻璃瓶(盖子要有防漏胶圈)两个,清水冲洗干净后,灌满热水(水温约55~65℃,以病人感觉不烫为宜),塞好瓶盖,外加包布,以防烫伤。病人于手术6小时后就可开始足底按摩。病人取仰卧屈膝位,将两玻璃瓶分别置于病人两足底足弓部。病人两脚滚摩水瓶,进行足底按摩,每次10分钟,每日2次。病人最好能够主动用力推动玻璃瓶滚动(疝修补结扎术病人不宜用腹压,由护理人员帮助推动玻璃瓶做被动活动);消化系统疾患应以滚摩足心为主。须要注意的是,麻醉未完全清醒的患者对热敏感性较差,应特别警惕烫伤。
足底反射区理论认为,人体足底部存在着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相对应的各种反射区,反射区既是疾病的反映部位,又是治疗的刺激部位。足底反射区的热敷、按摩可使足心部反射区接受热、滚、摩的刺激,使局部血液循环活跃;反射区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得以改善,促进肠蠕动,排除肠内气体,同时具有理气、止痛、安神的功效。同时,进行足底热敷、按摩的治疗中,病人早期的卧床活动有利于防止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机体各部位功能的恢复。足底反射区热敷、按摩法所用材料容易获得,操作简便,易掌握,可促使肛门排气时间提前将近18小时,是效果不错的术后康复护理法。
但是,对于阑尾切除术后病人用此方法效果不明显,原因可能有:(1)阑尾所对应的足底反射区位置偏后,故在实施按摩时,该区域所接触到的强度较弱,次数偏少,因此熨治效果差;(2)阑尾切除术病人大多是急症入院,术前的肠道状态不一,对排气时间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