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一般无害市民无须恐慌

时间
2008-12-01

瘦肉精、阜阳奶粉、福寿螺刚走,苏丹红IV号染成的河北红心鸭蛋、“嗑药”的多宝鱼和在香港检测出含有孔雀石绿的桂花鱼,又被贴上了“致癌”的标签。一时间,鸭蛋和鱼类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禁忌品”。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毒理学会、中国工程院的有关专家指出:动不动就把“致癌”的帽子乱扣是不科学的,市民无需被所谓的“致癌说”吓倒。

说致癌过于草率

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博士生导师黄健始教授说,癌症的发生首先是启动,然后是生长,最后是对人体产生影响。目前所谓的“某食品致癌说”属于启动因素,通常是某种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具有可致癌性,而在实验中动物的摄入量比正常人的实际摄入量要高出千万倍。

“癌症不是一种病,是一类病,包括50多种,不能简单地说致癌都与食品有关;例如宫颈癌,和不健康性生活有关,而和饮食毫无关系。事实上,几乎所有癌症50%%以上诱因都来自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影响”,黄健始说,“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的认识深化,导致所谓的‘可能致癌物’无处不在。有关部门警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示消费者注意,确保市民的知情权,并尽量少接触,但市民无需草木皆兵。”

微摄入不会构成危害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所有关负责人表示,被检出含硝基呋喃的多宝鱼,市民至少每天要食用300条以上才可能引起危害。而对于“河北的红心鸭蛋”,每天至少要吃1000只以上,才可能对健康产生明显影响。

中国毒理学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乔传令博士指出,媒体上曾报道硝基呋喃等药物可能会诱发癌症,但应当明确的是“含有致癌物质的食品”和“致癌食品”并非同一概念,因为对机体产生危害需要有一个剂量上的积蓄过程,只有在长期摄入危害物质的情况下才可能对机体产生危害,偶尔微量的摄入一般不会对机体产生危害。

乔传令说:“有些能够诱发癌症的物质,少量但长期食用,对有些易感人群也可以起到诱发的作用。这就是能不能诱发癌症和个体的生活方式有关,平时我们的膳食中也有很多抑癌物质,只要搭配合理就可以了。”

谈到消费者最担心发生的诸如苏丹红、硝基呋喃等化学性污染事件时,乔传令说:“人们日常食用的烤串和烤鸭皮等许多烤炸类的食物对身体的伤害都要远远大于放入苏丹红的番茄酱。对于化学性污染的不正确认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消费者不应一味恐慌

“现在许多消费者都要求食品‘零’风险。我们可以接受坐车的风险,对食品安全的任何风险却都接受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消费者的心理可以理解,但从科学的角度看,世界上没有零风险的食品,除非你生活在真空中。况且,少量的细菌是对人类有益的。”面对一味追求“零”风险的一些消费群体,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实在没这个必要。

陈君石说,科学家和企业仅仅能将风险降低到一定的水平,是远远达不到零风险的。因此,某类食品发生安全性问题时,公众马上对食品消费产生恐惧,表现出不成熟的消费心理。

专家们一致认为,发现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面对问题食品,消费者应该有着清醒的科学认识,没必要一味地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