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是第16个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关注糖尿病弱势群体”,口号是“人人关注糖尿病”。有肥胖症状的、免疫力低下的、家族有糖尿病史的,都是糖尿病的弱势群体。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白领发病有增多趋势。专家指出,要防治糖尿病,最关键的就是避开不良生活方式,远离“汤”“糖”“躺”“烫”。
糖尿病是一种血中葡萄糖浓度过高的疾病,分为Ⅰ型糖尿病与Ⅱ型糖尿病两种,在中国患病人群中,以Ⅱ型糖尿病为主,占93.7%。最常见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病人以超重者居多。
上海市卫生部门公布的一项大规模社区居民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市糖尿病患病率为8.6%,而1980年仅为1.01%,20年来增加了8倍。调查还发现,近半数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调查前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而儿童中10%的肥胖患儿及众多的糖调节异常患者已成糖尿病庞大的“后备军”。调查表明,年龄、家族遗传史、高血压、高血脂及肥胖等已成为患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危害本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目前全市糖尿病患者将近120万,由糖尿病直接和间接导致的死亡率已经达到39.79/10万。
今年才6岁的小胖墩天天(化名)吃的比同年龄孩子明显多,天天的奶奶非常有成就感。但今年9月,因为一次意外,天天在儿童医学中心被查出有肾炎。验血时医生又发现他的血糖值特别高,于是又为孩子做了其他检查,最后确诊天天患上了糖尿病,需要特别控制饮食。
上海长海医院内分泌科邹大进教授指出,以前儿童糖尿病大多是Ⅰ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与遗传基因和病毒感染有关,比如麻疹、疱疹、腮腺炎等这些病毒感染会损害胰岛细胞,增加孩子患糖尿病的几率。而最近几年,许多儿童被查出得了Ⅱ型糖尿病。其原因和成人一样,与生活方式有关。由于大量食用高脂肪、高热量油炸食物,日常生活中缺乏运动,使儿童的体重明显增加,从而大大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
让专家担忧的一点是,儿童Ⅱ型糖尿病大多起病隐匿,加上患者能吃又胖墩墩的,看上去营养状况不错,很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断,不少人都是并发症出现之后才检查出糖尿病的。专家提醒,对于肥胖儿童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一定要定期化验血糖。
针对十分严峻的糖尿病流行趋势,专家指出,早诊断、早治疗和严格的疾病控制是关键。据上海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罗邦尧教授介绍,要控制发病率最高的Ⅱ型糖尿病,就应该控制导致其发生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肥胖。
专家表示,将与糖尿病发生最密切因素之一的肥胖提出来,是希望在引起全社会重视的同时,呼吁人们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够将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将至少有一半的人能够不发生Ⅱ型糖尿病。对于已经处于肥胖威胁下的人们,如果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低热量膳食方式和适宜的体力活动,就能够减少60%发生Ⅱ型糖尿病的机会。
要防治发病率最高的Ⅱ型糖尿病,超重者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减肥。一般人提起“减肥”总想到各种医疗手段。其实,不少人的肥胖都是在不经意间被日常生活中的“汤”“糖”“躺”“烫”堆出来的,只要慎重对待,同样可以将体重控制下来。
著名糖尿病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向红丁教授指出,“汤”是人们餐桌必备的。汤入胃后,半小时即可到达小肠,无需消化或经机体简单消化后迅速为机体所吸收,久之,营养物质不断在机体内堆积,从而导致人体发胖。食糖过多,超过人体所需,便会转化为脂肪贮存于体内,使身体发胖。爱“躺”,喜静不喜动是许多肥胖者共有的一个生活特点,其结果是导致人更胖。“烫”是指有人喜欢吃过热的食物,太烫的食物会使人的肠壁血管扩张,消化腺分泌活动加强,从而刺激人的食欲,增加食量。只有改变这些不良生活方式,才能离肥胖和Ⅱ型糖尿病更远一点。
让本身就肥胖、饮食量大的Ⅱ型糖尿病人控制好饮食,也是件残忍的事,几乎每个人都体会过饥肠辘辘的难受感觉。尤其在最初控制饮食时,饥饿感非常明显,常常难以忍受。这个时候,医生一般会对病人进行一些知识教育,加上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改善后,饥饿感就会随之减轻。
专家认为,调整病人的饮食结构对减轻饥饿感有一定的帮助。应多吃低热能、高容积的食品,如黄瓜、大白菜、豆芽、菠菜、冬瓜、南瓜以及海藻类、磨菇类、豆腐等;多选用粗杂粮代替细粮,如红豆粥、荞麦面、玉米面制作的馒头、面条等。此外,可以每次进餐前先吃一碗蔬菜,以增加饱腹感,然后再进正餐。
除了日常膳食控制总热量之外,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主任陈霞飞教授还提出了“特膳”的概念。让糖尿病患者或要节食的人选用一些有益的针对性强的食物成分,如白扁豆、苦荞、薏苡仁、荞麦、山药、赤小豆、甲壳素、低酯果胶、茶多酚、螺旋藻、仙人掌提取物、苦瓜提取物等,这些物质富含糖尿病人所需要的多种生理物质与营养成分,同时具有消化吸收缓慢而代谢快的低血糖生成指数,由于富含粘性纤维,还可以帮助糖尿病人克服饥饿感,具有科学的代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