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老恒言》为清初文苑之秀曹廷栋撰写的一本老年养生专着。曹氏字偕人,号六圃,又号慈山居士,1699年生于浙江嘉善鼎贵世家,生性恬淡,勤奋博学,亦长书画,寿臻90余岁。他于74岁生病之后,在床第呻吟之际,写成此书。曹氏谈养生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养生指导思想惟在顺应自然。曹氏一生养生不求助于医药,不求助于引导,惟以顺应自然为宗法,以求颐养天和,克享遐寿。主张养生要适应日常生活习惯,不可有半点勉强。曹氏批判汉乐府诗所云“努力加餐饭”,认为“老年人不减足矣,加则必扰胃气,况努力定觉勉强,纵使一餐可加,后必不继,奚益焉”。他指出:“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妙药。
2.强调养生着眼点在于起居饮食。指出久坐则脉络滞,闲居时在室内缓步盘旋数十周,可使筋骨活动,脉络得以流通,又能增强足力,防止“久坐伤肉”之弊。书中说,凡步行,应当先起立,振衣定息,进行导引,徐徐行一度,然后从容展步,则气血不惰,精力足力倍增。饭后食物停胃,必须缓行数百步,可以帮助消化。在行步时,不宜与人语,以防“气遂断续而失调”。行走时应且行且立,且立且行,须得一种闲暇自如之态。散步之远近,须自揣足力,不宜勉强,随其意之所便。散步回家以后,即应“就便榻眠”少顷,并进汤饮以和其气。这些方法,对老人都很适用。
3.重视调理脾胃对恢复元气的作用。曹氏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老人更以调理脾胃为切要”。因为胃阳弱则百病生,脾阴足则万病息,故而古人调理脾胃之法,注重饮食,“服食即当药饵”。曹氏在书中将调理饮食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进食为例,他主张在夏季早晨起床,不要马上进食物以实胃,而应先进米汤以润肺。若在冬季早晨,应当拥被披衣坐少顷,先进热饮如乳酪莲子园、枣汤之类以养脾,或饮少量黄酒来鼓舞胃气。在季节变换时,更应重视调理脾胃。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应注意勿进肥浓,慎用瓜果生冷诸物,以免伤及脾胃。平日进食,老人总宜少食少饮为有益,脾易运磨,乃化精液。否则即便是补益力量很强的饮食,也会导致脾胃受伤。假若老人偶患小病,应当吃一些具有治病作用的食物,一般食物应当少吃,使腹常空虚,则络脉易于转运,元气渐复,“微邪自退”。4.推崇食粥对老人的调养疗疾之功。曹氏指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小盆,能够生津快胃,“所益非细”。此法简单,易得易行,无病可调养,有病可疗疾。书中认为,就调养而论,粥宜空心食,或作晚餐亦可,但勿再食他物加于粥后。食粥勿过饱,粥虽不至于停滞胃中,但觉上腹胀满,即是胃的功能受到损伤。粥宜温热时进食,吃粥过程中微微出汗,能起到通利血脉作用。在吃粥过程中,不要让人奏乐或献玉帛劝人进食,使粥不能收其益。若嫌粥味太淡,可咸味沾唇,稍稍改善一下口味即可。此外,在精神调养方面,本书要求老人应定心、戒怒、知足、善于自我排解,才能保障身心健康,寿度百岁。
摘自:《健康时报》文/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李春生